日本quot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

內田伸子(御茶水女子大學理事、副校長)

摘要

保育工作是一項充滿變化和挑戰的工作,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理論,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下因人際關係和人性意識的差異其實踐形態和表現方式可能會迥然不同。本文比較了日美保育實踐的異同,並提出無論在哪裡,能夠促進孩子成長的保育必須以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貼近每一個孩子為宗旨。

前言

一顆沙裡看出一個世界,

一朵野花裡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恆在一剎那裡收藏。                           布萊克(WilliamBlake)

  一顆沙、一朵野花、手掌、一剎那……保育就是一項在瞬間中注入永恆的工作。保育工作者精心照顧著孩子,也從孩子們那兒得到很多啟發。他們不斷觀察孩子心中的“困惑和不解”,幫助孩子們自己解決這些問題。保育學、保育原理、保育心理學、小兒神經學、保育史、兒童文化論等等…積累了豐富知識的保育工作者開始投入實踐,卻發現那些理論在孩子們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如果不善於向孩子們學習並幫助其成長,就無法勝任保育工作。保育工作者必須忘我地與每個孩子真誠相處。忘記曾經學過的那些有關保育的知識,也不要拘泥於年度計劃、月度計劃以及每週和每天的計劃,要敞開胸懷去面對每一個孩子。這樣的保育理論就是“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Child-Centered-Education)。在托兒所和幼兒園的教室裡,孩子們才是主角,保育工作者只是配角。大人陪伴著孩子,以最有利於孩子們成長的方式跟他們說話、幫助他們。事實上,同樣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的保育工作卻常常因文化上的差異呈現出迥然不同的形式。本文將對實施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的茶水女子大學附屬幼兒園和美國斯坦福大學附屬彩虹幼兒園進行比較,探討文化社會的兒童觀對保育形態的影響。

1.保育水平的提高:保育理論向“兒童中心主義”轉換

  年日本為了提高保育質量開始實施更加注重每個孩子興趣的“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一改過去那種在同一時間讓所有孩子進行同一活動的單調的保育方式。從此,在教室裡,孩子們成了主角,老師們只是守護在一旁的“援助者”。老師從每個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和他們對話,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即使孩子們遇到挫折,也不會鋪好路代替他們解決問題,而是教會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茶水女子大學附屬幼兒園建於年,是日本最早的幼兒園。倉橋惣三先生引進德國教育學家福祿貝爾的思想並開創了符合日本實情的保育事業,被稱為“自由保育”,這樣的保育也成為提高保育質量的範本。年,教育部門先後修改了幼兒教育指導綱要和托兒所保育方針,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方式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直至今日。

  從過去由老師事先做好準備然後組織孩子們活動的保育方式一下子要轉變為尊重孩子自主意識、老師只起輔助作用的“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這樣的變化別說是年輕的保育工作者,即便對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保育方式的轉換因此一度受阻。

 當時,為了普及自由保育,我和堀合老師走訪了全國各地的幼兒園,召集當地的幼教工作者觀摩堀合老師的當堂示範,由我進行講解。我們還一一回答了大家的提問,並就保育工作的技巧和經驗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我們告訴與會者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仔細觀察孩子們的變化,及時給予那些在困難面前止步不前的孩子必要的幫助。並強調了保育實踐是保育工作者和孩子們雙向交流、共同創造的結果,“自由保育”也並非一成不變,因地區、幼兒園、老師、孩子的家庭背景而異。

  不久以後,人們的意識漸漸開始發生變化,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思想終於在保育工作第一線被接受。如今,雖然仍有一部分幼兒園按父母要求實施著教師主導的教育,但是在幼教第一線“尊重孩子自主意識”的理念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

2.保育實踐中的文化差異

  從年4月到年3月,整整三年我都在觀察堀合文子老師的保育實踐。當時,堀合老師被認為是倉橋先生保育理論最忠實的實踐者,更有“保育之神”之稱,其教育實踐受到極大的關注。每週五,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們紛紛到堀合老師這裡觀摩學習,教室裡大人的人數甚至超過了孩子。而這裡也總是精采地實踐著“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但是,當我在同樣實施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的美國的幼兒園進行為期一年的考察後,卻發現遵循同一理念的保育實踐竟然因文化、時代、歷史的差異而大相逕庭。

  年到年,我到美國斯坦福大學附屬小學和附屬幼兒園考察並從事關於學習第二語言的研究。該大學附屬彩虹幼兒園繼承皮亞傑、卡米和德弗裡斯的教育思想,實施“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

  我發現日美之間的差異首先反映在老師的“站位”上。在美國,老師和孩子作為個體並肩前行,老師“走”在孩子前面一點,一旦孩子遇到困難,就會從稍高於孩子視線的角度為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並且,老師們在引導孩子時絶不會只提供一個建議,而是會給孩子好幾個建議、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

  與此相對,在“倉橋理論-堀合保育”的模式中,老師和孩子總是處於面對面的位置。前進時老師則緊跟著走在孩子後面,萬一孩子“跌倒”,可以隨時“扶”他們一把。堀合老師在她的教室裡貫徹著倉橋先生“教導孩子必須謹慎”的理論,她只向孩子們提出建議,從不禁止孩子們幹他們想幹的事,也從不指揮和命令他們。堀合老師總是全身心地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中感受他們的訴求,放低視線平等地傾聽他們的心聲。她不會輕易地告訴孩子們應該怎麼做,而是耐心地等待他們自己找到解決方法。

3.影響援助方法的日美“兒童觀”的差異

  筆者以為,日美之間的差異可能起因於雙方處理人際關係的不同準則。在處處以自我為主的美國和十分在意與周圍人關係的日本,培養孩子們自律意識的方法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為了證實這一觀點,我向斯坦福大學附屬小學學生的母親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孩子放學回家後,你通常對他(她)說什麼?”結果顯示,美國的母親們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是“你有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其次是“你為你們班做貢獻了嗎?”,第三是“你感到快樂嗎?”。總之美國人認為應該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與此相反,日本、韓國、台灣的母親卻非常關心孩子和同學們相處得好不好。接受了儒教精神洗禮的東亞文化視尊敬長者、為他人着想為美德,人們必須謹慎行事,不能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想法。因此,孩子們往往不會自己做出決定,也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大人們在培養孩子的判斷、思考能力和自律意識時如果一開始就向他們發出指令、為其指明前進的方向,就有可能使孩子變成撥一撥動一動的算盤珠子,只會等待指示。為此,日本的保育工作者開始了新的嘗試,即只給孩子啟發和暗示,但不向他們發出指示。可能他們認為作為保育工作者應該努力開闊孩子的視野、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止一個、從而增加孩子自己做出選擇的機會。堀合老師也說∶“孩子們很難自己做出決定,所以我們要耐心地等待他們自己找到解決方法。”而彩虹幼兒園的吉尼弗老師則說∶“孩子們常常隨心所欲地想出很多玩的花樣,我們就因勢利導提出若干建議、啟發他們開展一些有助於成長的活動。”

4.結束語

  同樣是以孩子為中心的保育理論,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下因人際關係和人性意識的差異其實踐形態和表現方式可能會迥然不同。保育工作是一項充滿變化和挑戰的工作,幼兒園所在地區的文化、社會和老師的個人風格都是創造豐富多彩的保育形式的溫床。

  無論在哪裡,能夠促進孩子成長的保育必須以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貼近每一個孩子為宗旨。只要保育工作者全心全意地傾聽孩子的心聲並予以回應,孩子們也一定能不斷充實自己。為此,保育工作者必須堅持鑽研業務,磨練自身洞察力和保育、教育工作能力,以便充分理解每個孩子、及時發現孩子們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並給予適當的援助。

參考文獻

1.內田伸子().『真心實意的保育?堀合文子語錄及實踐的啟發』小學館2.堀合文子(監修)內田伸子(解說)().『談“保育”——堀合文子的保育論』Noproblem.

作者簡介

內田伸子(御茶水女子大學理事、副校長)

◆禦茶水女子大學客座教授、名譽教授、學術博士

◆專業: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保育心理學◆最新著述:《通俗易懂的嬰幼兒心理學》(Minerva書房出版社,編著,)、《育兒永遠“不晚”》(成美堂出版,)、《歡迎走進幼兒心理學的世界――兒童的世界構築》(科學社出版,)、《克服虐待、堅強生存――切斷惡性循環的力量》(新曜社,)、《兒童生活的安全安心:生命教育》(金子書房,)◆擔任日本放送協會NHK《和媽媽一起》兒童節目的嘉賓等。

小编作品欣赏

《无题》布面丙烯90Xcm(可售)

下期我们将分享

艺术教育类文章

敬请期待

喜欢我就长按下方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最好
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ckzl/368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