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保育所保育指针中的03岁婴幼儿

本文摘自:外国教育研究.,47(04)

作者:何京玉(青岛大学师范学院),郭仁天(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权赫虹(广岛大学大学院)

原全文标题:日本保育政策改革的新进展:基于对《保育所保育指针》第四次修订的分析

《保育所保育指针》是日本保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重要法规。截止到年4月,日本对《保育所保育指针》已进行了四次修订,它的每一次修订都反映了所处历史时期日本保育政策改革的新方向,如:启动0~3岁婴幼儿教育,实现0~6岁全程"幼小衔接"的教育变革;为全面提升社区婴幼儿的保教质量,发挥保育所在社区育儿中的支援功能;完善职员研修制度,促进保育士的专业化发展。

年,《保育所保育指针》迎来了第四次修订工作,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四方面内容:作为幼儿教育机构的共通事项;婴儿及1~3岁幼儿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指导要点;与小学、家庭及社区的协作;职员研修实施体制。这里重点介绍0~3岁教育及机构、家庭与社区协作这两部分内容。

0~3岁婴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日本1~3岁以下婴幼儿保育一直以来都以照护为主。第四次修订的保育指针的重大举措之一,是规定了婴儿及1~3岁幼儿的教育目标、内容及要求,首次把0~3岁婴幼儿的教育纳入到与照护同等的地位。

01

婴儿教育的三大领域

新修订的保育指针指出,婴儿时期是视听觉等感官和坐、爬、行等运动功能特别发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婴儿只有在富有安全感和信赖感的环境中,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才能对身边的人和事物产生好奇,才能萌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但由于婴儿期的发展具有未完全分化的特点,因此,新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基于身体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发展”三个支柱,提出了“健康成长”、“与身边的人愉悦地交流”、“接触身边事物发展感性”三个领域,期望以此来衔接此后的1~3岁幼儿期的发展目标。

上图:幼儿期的核心素质与能力

健康成长

总体目标: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培养婴儿主动创造安全生活的基础能力。

具体包括三个子目标:

培养身体的感觉,能感受到舒适的环境带来的愉悦心情;

喜欢活动身体,愿意进行爬、走等运动;

对饮食、睡眠等产生规律。

上述目标需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来实现:

在保育士的充满爱心的呵护和接纳中,使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望得到满足,心情愉悦地生活;

根据每个婴儿的发展特点,通过爬、站立、行走等充分地活动身体;

根据每个婴儿的个体差异,在喂乳和添加辅食的过程中使其慢慢习惯各种食物,喜欢进餐;

顺应每个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安全的环境下充分午睡;

通过换尿布、穿脱衣服等,感受清洁带来的愉悦心情。

换言之,婴儿教育紧紧围绕婴儿一日的活动,根据每个婴儿的不同月龄特征和发展特点,在与保育士的温馨互动和支持中开展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与身边的人愉悦地交流

总体目标:婴儿在被接纳、回应的互动环境中,培养想表达的意愿以及与成人之间的信赖关系,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

为实现这一总目标,指针为其规定了三个子目标:

在安心的人际关系中,感受与身边的人共同度过的喜悦;

通过身体动作、表情、声音,愿意与保育士进行情感交流;

在与身边的人亲近和交流中,产生爱恋和信赖感。

为达成以上教育目标,新指针制定了五项教育内容:

针对婴儿的主动行为及时回应和交流,满足他们的愿望,使他们获得安全感;

亲切地接纳婴儿的表情、声音、喃语,使其感受到与保育士交流的喜悦;

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现自己身边有熟悉的人时表现出愉悦;

对保育士的言语、歌声等,能以声音或喃语进行回应,养成理解语言或以声音表达的欲望;

通过在亲切温暖的、被接纳的互动中,萌生对自我的肯定心情。

也就是说,婴儿良好的社会性教育主要在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的手段去实现。

接触身边事物发展感性

总体目标:培养婴儿对身边的环境产生兴趣和好奇,将感受到的事情予以表达。

具体包括:

愿意亲近身边的事物,对各种事情感兴趣;

通过看、触摸等主动接触和探索身边事物;

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认知,以表情、手足、身体等进行表现。

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新指针规定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创设具有玩具、绘本等丰富的周围环境,使婴儿对其产生兴趣;

在生活和游戏中注意到声音、形状、颜色、手的感觉等,丰富对各种事物的体验;

与保育士一起观赏各种色彩、形状的物体以及绘本;

通过抓、握、敲、拉身边的玩具和物品,进行手和手指游戏;

对保育士的游戏、逗引开心地回应,能合着歌声与律动活动身体或表示愉悦。

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是实现发展婴儿丰富的感性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01

1岁至3岁以下婴幼儿教育目标与内容

在1~3岁幼儿教育方面,新保育指针指出,因这一时期的幼儿在身心发展方面有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所以应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1岁至3岁以下幼儿的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五大领域,为有效衔接3岁以上幼儿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与内容做准备,并强调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应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紧密联系并渗透。

综上所述,新修订的保育指针强调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及经验的连续性。故从0~3岁阶段婴幼儿的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发展任务,采用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期有效地促进该年龄段婴幼儿的个性发展,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01

保育所与家庭、社区的衔接

新指针指出,保育所与家庭及社区的协作中应充分考虑婴幼儿生活的连续性,使幼儿的经验在家庭、保育所、社区生活的反复循环中积累和丰富。保育所应取得家庭、社区、机关团体的协作,积极利用社区的自然条件、设施,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教育内容。由此可见,新指针要求保育所不仅要考虑婴幼儿在园所内的保育,还要把其生活的全程纳入到视野中,创设幼儿获取必要经验的环境,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使多种经验得以连续并相互促进。

(主要特征未完待续……)

END

子需智库

更多详情与合作

请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ckzl/7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