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观点刘乡英日本保育的专业性及存在
年远赴日本求学,至今已在学前教育领域耕耘二十多年的刘乡英教授,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思考着日本的幼儿教育,也向国内传递着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由最初感慨老师的专业,到见证「幼保双轨制」向「幼保一体化」的过渡,到思考日本和中国一样存在幼小衔接的困境,刘教授相对全面客观地解读了日本幼教。
从细节看日本保育的专业性
从幼保双轨的弊端到幼保一体化
日本同样面临幼小衔接的困境
从细节看日本保育的专业性
「要强调以幼儿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应该知道人是什么。人的生长是有规律的,教育不应该是训练,而是要配合孩子,在合适的阶段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
刘乡英原本并不愿意将两个月大的女儿送到保育所。在园长邀请下,她提前进行了考察,这才放下心来。
因为她感受到保育所实行体系性的保教,老师都很专业,每天的活动都依照科学理论进行计划。
0岁和1岁班级的保教情景(名东保育园)
刘乡英介绍说:「以吃饭为例,孩子不光要吃奶,还要进食离乳时的配餐。保育所依照科学研究后的配方,从四个月左右开始,到孩子十四个月大,分准备期(4个半月)、初期(5~6个月)、中期(7~8个月)、后期(9~11个月)、完成期(12~14个月)五个阶段给孩子喂不同的离乳食,15~18个月逐渐过渡到幼儿食。」
许多细致入微的地方,让她忽然明白,以幼儿为本就要了解孩子生长的规律,这背后包含了一大套科学理论和长时期的实践。
0岁和1岁班级的保教情景(名东保育园)
日本的幼儿保教内容涉及到五大领域,即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
刘乡英认为这五大领域整体的方向就是育人,幼儿教育是在给人生打基础,要培养孩子的所有能力,让他们自立和自律。
0岁和1岁班级的保教情景(名东保育园)
人的自立分为不同时期,成人的自立可能是有经济实力养活自己,孩子的自立就是自己做事情。
在一岁半左右,孩子就有了自我,他会意识到哪些东西是我的,哪些事情我要一个人完成。
这时候,老师要保护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说玩具是他的,那么就让他负责将玩具收拾整理。孩子要自己穿衣服,那么就不要急于代劳。
2岁班级午餐前讲故事(名东保育园)
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自律的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在孩子刚刚有自我意识的时候,是难以做到自律的。
如果非要在孩子自我扩张的时候进行压制,让他的自我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可能会影响到他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
老师一般会等到适当的时候,给孩子讲道理,这样他才会听得进去。
3岁班孩子快乐地吃午餐(名东保育园)
渐渐地,孩子到了四岁半的时候,基本就培养起自制力,知道有些事情虽然他不喜欢,但还是要忍耐。
自立与自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来自己做。要强调以幼儿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应该知道人是什么。人的生长是有规律的,教育不应该是训练,而是要配合孩子,在合适的阶段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
温馨舒适的室内空间(名东保育园)
从幼保双轨的弊端到幼保一体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刘乡英意识到日本幼儿教育也存在问题,比如幼保双轨制的弊端和幼小衔接的脱节。」
自明治时代起,日本的幼保双轨制已经延续了多年。幼稚园接受3到6岁的儿童入学,主要针对有主妇照顾孩子的家庭,实施每天4小时的保教,每学年教学周不少于39周。
保育所接受0到6岁的儿童入学,主要针对双职工家庭,实施每天8~12小时的保育,一年开园天左右。
孩子们纯真稚嫩的歌声感动人心(冲绳花园幼儿园)
时代在发展,幼保双轨制的弊端越发明显。幼稚园由文部省管辖,属于学校体系;保育所由厚生省管辖,具有福利性质。
幼稚园和保育所同为幼儿教育机构,却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导致了日本幼儿教育的不一致性,难免会有不公平现象产生。
近年来,女性就业率不断提高,许多主妇想要将3岁以下的孩子送入保育所,以便自己重新参加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保育所不足的问题。
日本少子化现象日渐严重,也导致了一些幼稚园生源不足,产生了园所过剩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年「儿童·育儿新体制」正式启动,从政策上促进幼稚园和保育所逐渐向幼保合作型认定儿童园转制。
无论父母是否全都参加工作,0到6岁的儿童都可以进入认定儿童园学习。
在我国,3岁以下儿童接受教育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日本针对0到6岁儿童的幼保一体化制度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和伙伴一起学习(冲绳花园幼儿园)日本同样面临幼小衔接的困境
近年来,刘乡英奔走中日之间,致力于促进两国幼儿教育的交流。
国内不少园长找到她,谈起幼小衔接的问题,刘乡英觉得其实日本也面临相似困境。为此,她多次到瑞典进行考察,寻找可以在未来借鉴的举措。
她说:「年起,瑞典对教师的培养课程进行了改革。学校将0到12岁的教育课程统一到一起,教师专业的学生在前两个学年要同1时掌握学前和小学的教育课程,大三以后才分成两个方向,各有侧重地进行学习。这样从教师层面开始,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就已经启动了。」
另一方面,瑞典的学前班制度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5岁以后的孩子进入学前班,学习一些小学的纪律、技能等,比如融入集体活动、自己收拾文具盒等。
「在学前班,幼儿园和小学双方都要参与进来,让孩子自然过渡到小学。这些衔接课程日本也在尝试阶段,还没有完全运作起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刘乡英说。
充满童趣的户外活动场(名东保育园)
写在后边的话
小布过去介绍了很多日本幼儿园的案例,讲了很多日本幼教值得借鉴的地方。
但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完美的,日本幼教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感谢刘教授用她近三十年在日本的经验,通过中、日和北欧的幼教比较,告诉我们一个更为全面更为真实的日本幼教图像。
图文选自灵犀杂志。文/苑城,远程人像摄影/骆通,项目图片由刘乡英提供,名古屋市名东保育园及冲绳花园儿童园协助拍摄。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g/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