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的核心理念儿童在前,教师在后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行为和过程(刘晶波,)。

师幼互动对儿童早期的学习和发展有关键作用,也是高质量保育和教育至关重要的方面。年,OECD的最新报告——《强势开端IV: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显示,有18个国家将师幼互动作为学前教育过程性质量监测的重要方面。〔1〕

但师幼互动质量的内涵是什么,不同的研究对此有不同的表述。例如,周欣认为,师幼互动比较典型的内容包括:对儿童的尊重、爱和和气、倾听儿童的意见、鼓励儿童表达和交流、平等对待、多种价值观、鼓励独立、正面引导和对不同儿童做出不同反应等(周欣,)。

《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ECERS-R)提出的有关师幼互动质量的指标包括:教师鼓励儿童交流和表达,教师与大部分孩子都有个别交流,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关爱,教师同情地回应儿童,教师鼓励儿童和成人相互尊重。〔2〕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则从情感支持、班级组织、教学支持三个维度对师幼互动的质量进行了考察。〔3〕

已有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师幼互动质量提供了理论框架。但目前,国内对师幼互动质量内涵的探讨并不多,且有关研究多着眼于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而对作为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幼儿园教师是如何理解师幼互动质量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匮乏。

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幼儿园教师的视角,来探讨师幼互动质量的内涵,以期为师幼互动质量内涵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幼儿园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师幼互动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取上海市两所二级幼儿园的三名教师Q、H、S为研究对象。其中Q、H教师为带班教师,教龄分别为10年和12年,S教师教龄为22年,并从年9月开始任教研主任,每周有半天时间带班。三名教师均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历。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以期“从对象那里获得那些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信息,如想法、态度、愿望等”。〔4〕研究者对三名教师共进行了6次访谈,访谈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每次访谈50分钟左右,并征得三名教师同意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访谈后,研究者及时对录音进行转录,并请受访教师对转录文本进行核实,然后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和情境分析。

★“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主体关系

长久以来,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分别代表了这种关系的两个极端。虽然这两种类型的关系中教师与儿童之间也有参与、交流、理解、分享等,但那是以一方为中心的,彼此没有“敞亮”,更不可能相互激发、产生创新。〔5〕

以互主体性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对话式教学认为,教师与儿童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双方需互相“敞开”和“接纳”。因为只有通过平等对话,教师与儿童才能在彼此激发中产生对彼此以及活动内容的新的理解和认识。〔6〕

以往对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发现,教师多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居于上方,幼儿作为被教育者与被管理者,常常居于下方,师幼互动行为多是倾斜的,缺少平等的互动。〔7,8〕

但本研究中三名教师表达出的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即“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主体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师要给予儿童自主权

三名教师都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良好互动的前提是尊重儿童独立的人格、兴趣和需要,相信儿童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这就要求互动“以儿童的发展为主”,也即“儿童在前,教师在后”,鼓励儿童表现自己。Q和H教师认为,“要把自主权给儿童”。

其中,Q教师说:“现在强调教师不要把控太严,我还是比较放得开的,愿意把一些自主权交给儿童,如材料、空间、游戏的内容由儿童自主决定,我不去控制。”三名教师都提到,“对年龄大的幼儿,教师要学会装傻,退到后面……教师可以引导,但应以幼儿为主,就是让幼儿展现得多一点,不要冲到前面去干涉幼儿”。

2.鼓励儿童自己解决问题

“儿童在前”还体现在“鼓励儿童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生活方面,三名教师都认为,“应尽量以引导为主,而不是代替儿童去做”。在集体活动或区角活动中,S教师说:“我经常会在旁边说,你用那个试试看,不行再换一个试试,有没有别的办法。”在交往方面,H教师说:“如遇幼儿告状的情况,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我一般不会处理,让他们自己解决,我会在一旁观察。”

3.教师要“退到后面”,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支持者

与“儿童在前”相对应,作为互动的另一主体,教师应是“幼儿能够看到的,但却在并不显眼的地方的人”,也即,教师应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三名教师一致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儿童的安全,其次是在儿童需要时给以帮助,如为儿童提供材料、指导和示范。

此外,三名教师都格外重视儿童的规则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好的行为必须及时纠正,因为儿童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念”。

当然,“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并不否认教师的参与和作用。师幼互动的意义在于儿童与教师对情境和意义的共同建构,正如美国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多尔所提到的,“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9〕

与情境共存绝非教师匆忙地穿梭于儿童之间,扮演各种情境中的角色,却来不及与任何一位儿童展开互动。相反,教师一定要在观念上树立“对话”的师幼互动观,在互动中与儿童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彼此投入。

★活动内容与过程的生成性

伽达默尔认为,对话就是碰撞和生成一种新的理解,达到不同视阈的融合。访谈可知,三名教师所理解的师幼互动是一种基于对话的互动,是教师和儿童对“此在”意义的共同建构,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应充满这种互动,师幼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活动内容和过程。三名教师对活动内容与过程生成性的理解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生成活动内容

三名教师认为,应及时捕捉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并将这些作为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Q教师说:“虽然有时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与我们正在进行的主题关系不大,但是应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据此生成新的活动内容。通常,儿童在这样的活动中‘很投入’‘更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得到新经验’,甚至在活动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地讨论。”

2.活动的过程是生成的,是师幼之间共同建构的

三名教师认为,基于对话的互动既需要儿童倾听教师的观点,又需要教师敞开自己,真诚地倾听儿童的声音,即使有些儿童的观点乍听起来像“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10〕

S教师认为,对孩子的回答应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她说:“幼儿不能框着,要让他们的思维开阔一点,师幼互动就是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互动中师幼双方是平等的,在互动中教师要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他们去想、去做,同时教师也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这与瑞吉欧的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在瑞吉欧,教师是儿童活动的合作伙伴,与儿童一起共同参与到探索进程中。教师能够接住儿童抛出的球,并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抛还给儿童,使儿童和教师的游戏继续下去,深入发展。〔11〕

★面向所有儿童,“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中国白癜风名医堂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g/127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