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亲子游戏
不记得女儿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吃手,只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她食指和中指的指甲基本不用剪,因为通常都被她自己啃掉了。我曾一次次提醒她不要吃手,以致孩子只要一看到我盯着她就赶紧把手藏起来,一不注意,手就又到了嘴里。吃手的问题还没解决,又有新情况了,这次更严重。
先是幼儿园老师提醒我,孩子总是挤眼睛,不知道是不是眼睛不舒服,医院看看。医院,检查说孩子视力基本正常,排除了眼睛的器质性病变。那是什么原因呢,眼科医生表示说不好。
满怀焦虑地回家问度娘,居然搜索到这样一个词:抽动症。症状基本相符,频繁挤眼睛、自虐(包括吃手),污言秽语(偶尔也学着小朋友说脏话)。一下子紧张了,再搜索治疗抽动症的方法,跳出一堆“专业”医院。找了一家离家近又“专业”的去看,一系列检查后确诊是“抽动症”,医生给开了多块钱的中药,叮嘱一个月之后再复查。
吃着药,似乎见好,挤眼睛不那么频繁了,但没有根除,同时吃手的状况没有改变。就在服药的过程中,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师提醒我,目前对抽动症的诊断过于宽泛,别着急给孩子贴标签,从教育方面反思一下,看是否存在孩子被强制、受压抑的情况。很多貌似“抽动症”的症状其实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或者被强制受压抑,负面情绪得不到疏解而形成的。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根治这些小毛病,仅仅针对症状来解决只是治标不治本,药物治疗更非上策。
经老师提醒,我果断地给孩子停了药,并开始反思。孩子刚开始吃手的时候也就几个月大,我看到了就会把她的手拿开,不管她能不能听懂就告诉她不能吃手,脏。女儿逐渐长大,我会一次次地提醒她不要吃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还一再用大人的行为习惯或标准来要求她,每天无数次地对她说不要躺地上,不要踩水,不要这样,不能那样。
反思的同时我开始学习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各种敏感期。知道孩子几个月的时候会经历口唇敏感期,先是把小手送到嘴里品尝,随后会把所有能拿到手的东西都放到嘴里探索,这是孩子的本能,无法人为改变。孩子对世界的探索从口到手到腿,敏感期一个接一个,很多行为并非她不懂事而是发展的内在需要。了解了这些,我才知道自己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有多任性。在一个个敏感期内扰乱孩子,看到孩子乖乖听话还沾沾自喜。现在想来她自己的内在需要一次次被强制压抑,内心经历了多少挣扎我都不敢去细数。孩子委屈、憋闷一再积压,也就只能通过咬自己的手指或者挤眼睛来排解。好在孩子用这种方式唤醒了我,让我真正去思考该如何对待自己最爱的孩子。
想到这些,除了自责,我也意识到学习和自我成长的紧迫性。经过几年的学习和自省,我开始慢慢改变,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现在孩子不再啃手指头,挤眼睛的情况也越来越轻越来越少了。
看似小毛病,反映的却是我们家长在教育和个人成长方面的深层问题。要让孩子丢掉这些小毛病,家长必须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且要不断地自我成长。
一旦孩子出现了吃手、挤眼睛等问题,我建议家长要注意这样几点:
一、放松心态。
发现孩子的问题和毛病,家长往往很焦虑,希望赶紧找到方法解决,恨不能一招制胜。我就曾经一度焦虑,急于找办法,有“病”乱投医。焦虑情绪下,家长很难静心反思,也就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源,往往治不了标更治不了本。家长心态放松下来,才有可能看到现象后面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标本兼治。问题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解决也是一样。好在我们还有时间,我们会一直陪伴孩子的成长。
二、对孩子的“毛病”不强化。
孩子吃手、挤眼睛等“毛病”,根源于内心的压抑和紧张。要想改掉这些“毛病”,让孩子放松至关重要。家长不要过度白癜风患者爱心工程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