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保育园老师建议3到6岁小朋友之间闹矛

和朋友产生摩擦后,就被小伙伴们排斥孤立了,这是很多孩子会经历的。小孩子大概从三岁左右起,就要开始跟周围小朋友产生交流,并一起玩耍了。随后在保育园和幼儿园等地方就会出现一种人们常说的情况,叫做「朋友纠纷」(友達トラブル)。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呢?在进入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的小学之前,需要让孩子掌握的「沟通能力」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日本保育园的老师给我们大家的建议吧。

3岁以后常有的「朋友纠纷」

孩子们大概是从3岁左右开始会和身边的小朋友产生交流并在一起玩耍。也就是说,在3岁以前,孩子沟通的主要对象是成人,而3岁以后,增加了更多跟小朋友交流的时间,出现了专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小世界。但小孩子的纠纷总是防不胜防,不是简单阻止就能解决的。

3-6岁孩子们之间容易出现的「纠纷」

?和同伴争夺玩具和领地

?不按照顺序来玩耍,不遵守规则

?孤立同伴或者被同伴孤立

?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就“大打出手”(敲打、抓挠、啃咬、推搡)

?战斗的游戏太过火了

?同伴明明道歉了但还不原谅对方

?对同伴用很刻薄的语言

?藏东西

?不能准确地相互表达自己的心情,最后演变成了争吵

?因为一点小事情就轻易说了“讨厌”这类的话

在这类情况下,父母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呢。在这里,提醒父母,需要注意的5个要点。

①不要认为孩子间的吵架都是不好的

②不要过度介入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

③珍惜孩子成长的机会

④能够相互理解

⑤倾听孩子的声音

接下来,让我们分别具体来看一下吧。

①不要认为孩子间的吵架都是不好的

大多数父母在一听到“孩子吵架了”的时候就会条件反射的认为,“做了坏事情”,但是同伴间的吵架真的就是不好的事情吗。

很多孩子在一起相互接触的时候出现摩擦碰撞争执是很正常的。

吵架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孩子间的争吵恰恰正是他们学习作为人与人交流方式的一种获取方法。首先作为监护人一方的父母来说,是有必要先认识到这一点的。

②不要过度介入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事

一般来说,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交给园方处理就好了。小朋友之间的类似于抢东西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因此没有必要都要告诉他的监护人。但是,假如让对方受伤了的话,那就要联系监护人了。如果还是继续这样的话,幼儿园方面就要了解一下平时他在家的表现情况,并且会向孩子父母传达这样的信息:不仅是在幼儿园,在家里面也希望父母可以制定规矩或加以提醒。

③珍惜孩子成长的机会

父母常会因为孩子的一个很小的行为而产生过激的反应。但是,针对这些日常的小麻烦或者小摩擦,父母的过度干预很可能会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如果从大的层面来看的话都是孩子们成长的机会。

园方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们拥有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他们去体验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以及学习如何与他人和解并友好相处,如果能给予孩子这些就很好了。

④能够相互理解

「朋友纠纷」是双方共同引起的,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但父母往往会对此变得易于敏感。无论哪位父母在被对方父母指责的时候,都是很想逃避的吧。如果各自的父母都以一种“彼此彼此”的豁达的态度的来处理事情的话,那么孩子成长的机会也会变得更多。希望父母可以将自己的孩子和对方的孩子平等对待。如果是小的矛盾不用太执着于道歉这样的事情。

比如像“是我家孩子不对,对方孩子没错“或者”我家孩子没错,是对方家孩子不好”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武断的说到底谁对谁错的话。当然,如果因争吵演变成动手,使对方身上留下伤痕,这一定是不对的。尽管可能是因为,受伤的孩子之前确实做了非常不好的事情。但是也不能动手伤害对方。

⑤倾听孩子的声音

纠纷是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如果可以的话冷静下来问一下孩子事情的缘由。虽然父母会容易有这样的想法:明明在家里孩子不是这样的。但是孩子在家里面的性格和在集体生活中的性格不一样也是很正常的。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冷静地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孩子,这点很重要的。

例如,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向父母撒谎硬说自己“没有做某件事情”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虽然不能说谎,但孩子还是撒谎了。我们不能单单以训斥孩子而结尾收场,要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有时候孩子也会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一边倾听孩子的声音,一边引导孩子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你撒谎后自己的心情也不好吧”“谢谢你能诚实的告诉我”等。

让孩子说对不起?还是不说?

保育园老师说在发生“朋友纠纷”的时候,要好好地去聆听,此刻不是插嘴去说话,而是要帮助双方取得和解,帮助他们在明白道理的情况下说出“对不起”。

虽然会和孩子们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但是单纯靠这样的说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不够的。保育园的老师,会为孩子们举出各种示例,比如问“发生了打架这样的事情,大家会怎么做呢”。让大家自主的发表观点。然后疏导他们。老师扮演的是一个能够帮助孩子们独立解决事情的一个辅助的角色。父母不要命令孩子怎么做,而是要让孩子们自己去判断和决定正确的做法。比如在公园玩,如果强迫自己的孩子向对方说对不起,其实也是在强迫对方的妈妈,向你说没关系.

1-2岁的孩子

这是一个连语言本身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时期,但可以教孩子“早上好”“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在不同的场合里,教孩子怎么说,是很有意义的。

三岁以后

如果孩子可以靠自己的思考来进行对话的时候,再强迫要求其说“对不起”,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强迫的话,明明没有经过思考却还是一味说着“对不起,对不起”,那么今后也会很应付的说没关系,等。理想的状态不是让孩子说这样的话,而是能够正确诱导孩子说出正确的回答方式。

例如,在自己的孩子做了不正确的事情但是没有向对方说“对不起”的情况下,与其强迫孩子孩子说“对不起”不如像下边这样措辞更为有效。

(父母) 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呢?

(孩子) 不知道

(父母) 那如果是你自己的话你希望别人怎么说呢?

(孩子) 我希望别人说“对不起”

(父母) 那你现在知道应该怎么说了吧

不同性格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

如果自己的孩子属于那种「精力旺盛,调皮型」。父母或许会担心“不会给别人添什么麻烦吧”。与此相反,如果自己的孩子太老实,父母会产生“这样不会被欺负吧”的担忧和顾虑。

精力旺盛,调皮捣蛋→教会他们要忍耐

动手打人,伤害对方身体的事情当然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这种做法可能会给朋友留下不可抹去的伤痕。但有的孩子虽然知道动手打人是错误的但是就是控制不住。重要的是,要教孩子学会忍耐。

比如在保育园里,在孩子们争夺顺序的时候,老师会这样说:你们都已经5岁了,还在争顺序,这样合适吗?抢到第一的小朋友最棒?还是谦让的小朋友是最棒的?在这个时候,就会有小朋友先说“你先来吧”,尽而老师会表扬他。其它的小朋友看到这个孩子被老师表扬了,也会跟着说出“你先来吧”。当然,这样的训练并非一日之功,也是靠平时的积累的。

老实被动的孩子→练习表达自己的想法

会有这样的情况,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孩子就被小朋友强迫做了自己讨厌的事情。发生这种情况后,园方希望父母告诉孩子,遇到事情要告诉老师。老师也会对学生说:你要亲自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老师会保护你的。

小孩子到了三岁以后,就可以慢慢的会表达自己的意思了。比如,告诉老师自己哪里受伤了。父母也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要把自己的不开心,主动告诉给老师,老师会保护你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的话,被欺负过的孩子,会更清楚的认识到好与不好。今后,也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尽而自己也不会去强迫别人。

同样的道理,在体验过被其他小朋友孤立的经历,心情一定是很难过的。但这种不愉快的经历,也会教会孩子,孤立别人是不对的。如果有小朋友想加入进来,要热情的回应欢迎你跟我们一起玩。

孩子在结束保育园和幼儿园后,接下来就是上小学了。进入小学后人际关系就开始变得复杂,父母和老师也不可能全面周到的掌握孩子的一切了。

入小学前,需要掌握的沟通能力是什么

能准确传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就是可以准确听取把握对方的想法。这并不是说到了三岁或者五岁的时候就可以迅速地做到这些,而是依靠日积月累和经历各种各样的体验后才可以做到的。

因此3-6岁的每一天的经验都是弥足珍贵的。不管是与小朋友愉快的相处,还是产生纠纷,家长都要把它当作一次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机会。而不要过多的去干涉。毕竟她们还是孩子,打打闹闹更多的是带有游戏的成分。在步入更复杂的社会之前,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独立做出判断,表达想法的能力。而不是让家长强迫她或者机械的告诉她要怎么做。

所以,在孩子们玩耍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尽量在远处观望,不要总跟在孩子后边。让孩子有独立与其它小朋友相处沟通解决纠纷的空间!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g/2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