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没看之前已耳闻,经常见它登上某某大学或是某某图书馆借阅量的前三名。我一朋友两三天不见,看朋友圈居然去了北京,一问才知因为看了这书后突发奇想,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帝都之旅。这些显然勾起我极大的好奇心,且历史也是我的最爱之一,所以一看有电子版就毫不犹豫买下了。作者在开篇说得很清楚,将明朝二百七十年历史用让人看得懂和直白的语言从头到尾演绎一遍。背后意思不言而喻,历史我ok,文学不ok。乍一看略有点失望,毕竟自已是文学爱好者一枚!不过才看不久,就觉得有点意思,而越往后看越精彩,以至于最后简直是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另有九册的增补版,编辑注)。作者当时明月,不但深谙历史而且是位幽默高手,比如文中常出现皇帝被某个无能的臣子搞得头晕脑转向作者直呼为晕菜!某位奸臣害另外一位大臣不知其有后台称之为搞错了码头!有草包统帅虽带有一大众人马却不会打仗作者感叹道:真是大有大的难处!还有朱棣谋反时关键两场战争,反兵打赢了朝廷兵源于战场上两次都莫名其妙刮大风,卷起漫天黄沙,弄得朝廷兵眼睛睁不开,吃了败仗。作者因此调侃,看来搞好环境治理太重要了!至于把会打仗的人善于用权的人称为猛人,把大明王朝称为公司,把大明如果没有于谦打赢北京保卫战可能早就灭亡称之为大明提前收摊,还有什么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此外,作者熟读《孙子兵法》,且对古今中外战事了若指掌,是位超级军事迷和兵法高手。书里写得最好就是两军对战,经作者对两军的统帅和形势抽丝剥茧分析并结合突发状况,让你犹如亲临现场,看两军博弈,坐山观虎斗,不禁直呼过瘾,觉得痛快无比。也让我这个兵法盲也跟着普及了一下军事。比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仁不带兵,义不行贾”。“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虞:有准备)将能而君不能者胜”(将比皇帝会打仗)。“绝对不要做你的敌人希望你做的事,原因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这样做”(拿破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放弃是大智慧。”“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说穿了,就是让对方听话。一场战争打下来,边疆至少平静十年。”
除了打仗,作者写得好也是我最喜欢是励志这个元素。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两位劳模皇帝,无所不能,包揽大局,其他皇帝都觉得皇帝管得太多干不过来,因此把权力分给首辅大臣和太监一部分,造成后来太监专权(如臭名昭著的魏忠贤王振之流),奸臣当道(大奸臣严嵩和温体仁之类)局面。当然好的也不少,如万历首辅张居正(虽然有经济问题,但瑕不掩瑜)所谓有奸必有忠,一大批志士仁人应运而生。其中有作者被誉为明朝第一猛人的王守仁,从小就立志当圣贤。父亲是状元,出生优越,天资聪颖。后来成为明朝著名军事家,哲学家,政治家,是著名心学创始人。不但善于带兵打仗,还善于权术,更重要一心为国,在此创立心学。关于心学,作者是这样介绍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学主要任务简言之就是格物,提倡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还有徐阶,心学的弟子,也是王守仁的粉丝他发现对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你必须放弃所有原则,在时机来临之前,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不惜韬光养晦,隐忍锋芒,终于扳倒大奸臣严嵩,为自已老师,忠臣夏言报仇,同样的李贤,也是表面和奸人一体,暗自伺机为为于谦报仇,为国尽忠。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早立功名,但是又被奸人所害,被贬到蛮荒之地,眼见无数报国的梦想已经离他远去,但历史无数地告诉我们,悲剧的开端,往往是荣耀的起点。经此一役,痛定思痛,奋发图强。整个过程就是从有到无,从无到有。老天爷把他得到的一切拿走,借此磨练他的心智,让他变得更加强大以对付权高位重的奸佞之人。因为权利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去,就没有收回的余地。其中励志不乏金句,如小时候吃点苦头,不是一件坏事。社会青年(燕王朱棣)不见得比优等生(朱棣大哥太子朱标)差。朱棣造反路上辛苦走来,眼见前途渺茫,作者在此说,战争胜负往往决定于那“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只要坚持一下,就一定有希望。失败算不了什么,希望的丧失才是最大的痛苦。而朱棣正因为抱着希望坚持下来,最后才卫冕成功。坚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最好的老师,不是名牌学校,不是特级教师,不是兴趣,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逼你学会一切)。知行合一,懂得道理很重要,但实际运用更重要。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打,给我往死里打!
看得出,尽管作者对明朝—这个最后由汉人建立起来的纵横海外强大兴盛的帝国有着深深的感情。连他的笔名都取做“当时明月”。但是他的笔调无疑是公正的。所以我们看到他对于勤政的好皇帝不吝赞美,比如他说朱棣,为人生性狡诈,诡计多端,杀人如麻,但是作为皇帝,他是优秀的不二人选。仅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和迁都北京三件事足以彪炳千秋。作者给他的评语是,“不是好人是好皇帝。”简洁大气。还有他对崇祯拨乱反正还原真正的袁崇焕,以及不一样的清官海瑞,作者形容崇祯好比一位救火员四处灭火,对着一个先皇留下的烂摊子不说,内有连年旱灾造成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外有皇太极强敌压境不停骚扰。其实本人也算得上勤政有抱负,只可惜积重难返,生不逢时,终于无力回天,抱撼自杀。而袁崇焕一向被视为一心为国,公正无私,其实也不尽然。作者这样说他,“并非天才,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生性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很中肯。最令人觉得意外的恐怕是受百姓爱戴的清官海瑞,作者用史实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海瑞。虽然清廉奉公,但是保守残缺,不会变通,除了不贪,却也没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所以作者的评价是,“一个全无用处的好人。”看到这里,你还认为作者文学不ok,那就是你的不是,所谓大道至简,用最简单文字表达最复杂的意思,往往才是高手所为。
说了这么多作者的好,其实作者也有一点令我不太满意的,就是书的结尾写完魏忠贤的覆灭,东林党纷争,然后李自成用三个月打入北京城,崇祯自尽。书就完了,我很想知道然后呢?李自成如何兵败?清军如何入关,建立清王朝?可惜作者没提,以他对历史熟悉,不可能不知道?可惜他没说。只用一首《相信未来》做了结束。那首诗应该是汪国真的,他的诗一般都是浅显励志的,与历史这样厚重的东西明显不符。后来一查,作者生于年,比我还小两岁,写这书时估计还不到三十,也就理解了。
当然最后作者还是明白无误地说,历史是一个好客的主人,但不允许你取代他的位置,历史从来不会被一两个人所支配。你可以影响少数人于永远,也可以影响多数人于暂时,但无法影响多数人于永远。甚至于杰出如朱元璋也只是历史执行者,不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他如何强大,在历史眼中、他不过是小小棋子。据作者称自已读史书时,刚在前一页看某个人很猛,后一页他却变得很怂。历史就是这样,一切的荣辱得失,优劣忠奸都将在永恒时间面前,展现自已的面目。换言之,他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荀子有云,天道有常,或因人事而迟,让终不误。这大概就是历史魅力所在,像我这种没时间也没精力去读古文的人来说,读《明朝那些事儿》再好不过,如果有汉朝那些事儿,唐朝哪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就好了,不过据说易中天中华史已经写到唐朝来,不知道有没有作者这么搞笑好玩,不过,我仍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阳逻一小)
柳丽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g/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