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大后方抗战另一面
图话丨第期
抗战时期,大半个中国沦陷,国民政府退守重庆,共产党在延安、晋察冀等地建立敌后根据地。这些地方虽少有前线战场的激烈厮杀,但平静的背后却培育着抗日军民的坚忍意志。大后方的人民在战乱之中尽量维持着正常生活,他们整军备战,保障供给,成为维系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图为军营中的女子在做早操训练。照片提供:重庆科教频道《大后方》(除署名外)
重庆虽然身处大后方,但仍会受到日军不定时的战略轰炸,在校学生也不得不接受各种应急培训。图为学生们在练习穿戴防毒面具。
战场上死伤惨重,大后方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不断训练新兵,为前线提供作战力量。在全民皆兵的情况下,妇女也成了生力军。图为在一间室内射击场里,两名年轻女子用三角架上的步枪练习瞄准,提高射击技术。
图为一群女学生在进行军训。一般情况下,她们在部队中主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并不会真正上战场厮杀。
右边的中国姑娘在日军南京屠城中失去了所有亲人,她身旁的伙伴已经几个月没有收到上海家人的一丝音讯。两人都在重庆读书,并加入了战争救援者组织。
儿童团是中共在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的组织,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如今耳熟能详的《小兵张嘎》《鸡毛信》的影视情节就发生在当年的儿童团期间。图为晋察冀边区的两个儿童团成员扛着木头枪放哨。沙飞/CFP
年,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站岗并教路人识字。在特殊时期,想进村的人必须得有路条(一种简便的通行凭证),否则不让进。沙飞/CFP
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到战争结束时前后共收容了近3万名儿童。图为年5月2日,担任理事长的宋美龄造访重庆一所保育院离开后,一群儿童敬礼。作为大后方的重庆当时有多达12所保育院。
国难当头,要想在这场扩日持久的战争中坚持下来,大量的军费支撑就必不可少。身处大后方的民众无论钱多钱少,纷纷慷慨解囊。图为在捐款箱前,一个男孩在大人的陪同下捐钱。
图中这个小男孩打破存钱的罐子,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捐了出来。
中共中央在大力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举行了大规模的基层民主选举。图为晋察冀边区举行的一场民主选举,墙上写着“以战斗的姿态完成村选工作”,当选的代表则被一群孩子高高举起。李途/CFP
年,河北根据地举行民主大选举,老大娘在庆祝大会上向当选为阜平县县长和边区第一届参议员的马叔乾献花。刘博芳/CFP
与此同时,大后方的军民大力发展生产,为前线提供了各种紧需的物资。图为晋察冀边区女干部纺线织衣。沙飞/CFP
为了保持军民的抗战士气,各种文体活动也必不可少。图为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合唱团举行歌咏大会。
端午节划龙舟比赛。
军营游泳比赛中的冠军青年。
年8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战士剧社青年队在晋西演出。战士剧社年由红一军团政治部成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战士剧社隶属于一一五师。CFP
年,河北省唐县稻园村儿童团表演大合唱,纪念“四四”儿童节大会。国民政府从年起,每年4月4日被定为儿童节。赵烈/CFP
年,抗大二分校的八路军战士在做单杠表演。沙飞/CFP
年,延安抗大二分校运动大会上举行的刺杀比赛。沙飞/CFP
自年起,长达八年的抗战是对中国军民身体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大后方相对安宁的表面,与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但也正是大后方的种种努力,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基石。图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士兵在警戒。
点击关键词,查看感兴趣的内容
“大师”王林丨原子弹诞生丨冥王星往事丨希腊苦日子丨吃狗争议丨人蚊战争丨无人村丨中国股民丨高考状元丨留守童年丨狂飙青春丨王室“备胎”丨朝鲜二当家丨华人女首富丨告密者丨武疯子丨救助站丨可穿戴设备丨中国制造丨马桶丨健身丨绑票丨种菜丨樱花丨土豆丨文物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g/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