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摇篮慈母春晖山东热搜

白癜风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8.html

3月29日,春风送暖,记者一行走进青州市弥河镇大关营村华东保育院旧址,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块“华东保育院旧址”的石碑,后面为其碑记。

这是青州市委市政府年10月重修华东保育院旧址的碑文,多字的碑文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说明了华东保育院创建的原因、经过、意义:“时值解放战争进入决战之际,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领导机关进驻青州市城南闵家庄……”

总不能带着孩子行军打仗华东局在青州创办起了保育院

时光追溯至年春天,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号角,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领导机关进驻益都县(现青州市)闵家庄。时值华东军政中枢运筹帷幄,调集大军准备南下,开辟新的解放区。但有一个后顾之忧让他们难以放心离去,那就是南下的部队和地方干部的孩子怎么办?还有一些烈士遗孤怎么安置?总不能带着孩子行军打仗吧?棘手的局面迫使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领导决定,创办一所保育院安置这些孩子们。

华东保育院的创设,是华东局办公厅,华东局组织部委任邓六金、李静一等共同筹备建立的。邓六金同志是华东局委员、华东财经委员会书记兼财办主任曾山同志的夫人,是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30名女红军干部之一。李静一同志是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同志的夫人,新四军女干部。邓、李二人对战争年代革命队伍出生的孩子无力抚育寄养民间,或失落无寻或病亡夭折有切肤之痛,深感妥善抚育革命后代责任如山。是以受命后她们忠诚使命,力任其难,因陋就简,从4月份开始筹备,到6月份筹备完毕,前后只用了两个月时间。

华东保育院落址在益都大官营村(现青州市弥河镇大关营村),设在没收的地主大院内,并征用部分公房及民房,确定的教育方针是:实验新民主主义的儿童教育,培养集体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文化,锻炼体格,培养服务精神,奠定参加中国建设事业的思想基础。

保育院第一批接收的孩子62人,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年龄把他们分成3个班:3至4岁的18人,为幼稚小班;4岁半至6岁的22人,为幼稚大班;6岁以上至10岁的22人,为小学班。后来,各班的人数逐渐增加,到年初,又增加了一个幼儿班。小学班的孩子文化程度高低不一,分为一年级上、下学期和二年级上、下学期4种类型,在班内分组实行复式教学。随着入院孩子的陆续增加,小学班又分成了初级、高级两组,仍然采用复式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这些班采取了保育员负责制,每班设班主任一人,幼稚小班一个保育员管护3个孩子,大班每个保育员管护5个孩子,小学班每个保育员管护12个孩子。保教人员自己动手置办必备的生活学习活动设施,儿童寝室从益都教堂孤儿院借用小铁床50张,后又自做木床70张。洗脸室借用老乡的门板搭置长桌,放置脸盆。小学班两个孩子一张课桌,幼稚班每个孩子有小木凳一个。他们还制作了滑梯、跷跷板、秋千等儿童活动设施,亲手缝制布娃娃,并将做桌椅板凳锯下的大小木块做成积木。在寝室陈列着的学步车、幼儿床、汤婆子等物品,留下了满满的岁月痕迹,反映着当年华东保育院的丰富生活。

忠诚心,责任心,慈母心“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孩子”

华保创建伊始,即成立了以邓六金、李静一为正副书记的党的支部,把全体保教人员紧密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形成了一个对事业抱以忠诚心,对工作持以责任心,对儿童付以慈母心的“三心”战斗集体,使“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孩子”的办院宗旨贯彻始终。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和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华保人千方百计改善孩子的饮食营养,从邓六金、李静一开始,全体保育人员省出自己的津贴,补贴到孩子身上。当时孩子吃住在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吃水需要先用桶从井里打上来,再挑回保育院里,粮食柴草要用马车从几十里以外运回来,蔬菜副食要天天赶马车到集市上去买。保育院刚成立的时候,大批粮食支援了前线,后方的粮食很紧缺,上级配给保育院的只有白薯粉。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吃好,保育院的工作人员不辞劳苦,多方奔走,到华东局、华东军区和地方政府求援,在他们的努力下,各方面向保育院支援了白面、大米、猪肉,华东局还向保育院拨了5头奶牛、4只奶羊。

当时,按供给标准,孩子们的主食是红薯、小米、煎饼,菜金是很少的。分管营养的保育科科长文芸和总务科的同志,就把孩子们按标准供给的吃不完的粮食换成豆子,磨成豆浆,做成豆腐,以改善伙食。而为了给孩子们增加钙质,除炖骨头汤外,文芸和老炊事员还一起做醋,用醋焖酥小鱼,让孩子连鱼带骨头一起吃。此外,他们还想方设法粗粮细做、制订食谱、变换花样、调剂饭菜,增加孩子们的食欲。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孩子们的脸开始变得红扑扑的,个头儿也不断增高,一改原先瘦弱的模样。

孩子们的健康是保育院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们的健康,保育院在日常生活中制订出了一系列卫生制度。正是靠着这些卫生制度,并且注意搞好营养和保健,加之战争年代艰苦,他们在风雨中成长,身体都很硬实,一般不易生病。但是如果传染病来了,也很麻烦。一次,一个班的孩子全得了麻疹,后在保育员们的精心护理下,多数孩子很快就痊愈了,惟有一个1岁多的小女孩陈淮淮却并发了肺炎,高烧几天不退,昏迷不醒。

“一定要救活这个孩子!”邓六金万分焦急:“淮淮的爸爸南下临走前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我们一定要在淮淮爸爸回来时交给他一个健康的孩子!”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只有青霉素能救小女孩,可整个华东局也找不到一支,怎么办?邓六金见状万分焦急。在听说济南可能有青霉素后,她当机立断,要了两匹马,带领医务员丛树贞,连夜从大官营出发,一口气跑了多里路,来到刚刚解放的济南,几医院买到了两盒青霉素,马不停蹄连夜返回保育院实施注射。得益于此,淮淮不久便转危为安。据资料记载,华东保育院在大官营村期间,共发生过3次流行性传染病,生病儿童87人,在全院教职工的努力下,孩子们最终全部康复。

保育院与乡亲们鱼水情深

部分师生半个世纪来念念不忘

经过半年多的运作,华保已经形成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职责分明的工作体制,开创了领导表率,民主团结,敬业献身的崭新院风。尤为可喜的是,华保与大官营乡亲结下了相亲相融的鱼水深情。

华保在筹建和开办中,一直得到了大官营乡亲们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腾出村里最好的房子给华保进驻,拿出舍不得吃的麦子、豆子给孩子蒸馍馍、磨豆浆、做豆腐,拿出最好的棉花为孩子絮棉被,村里民兵队给华保巡逻保卫,妇女识字班给孩子做小鞋子……谱写了解放区人民与党政军机关鱼水相融的动人篇章。年3月,华东局暨华东军区挥师南下,大官营村附近的驻军少了。为安全起见,保育院搬到了益都城里的教堂。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保育院接到南迁命令。李静一、邓六金率保育院孩子85人(部分孩子随家长留在山东),踏上南下的火车,依依告别了华东保育院创办地。

华东保育院的组建成立,解决了前线将士的后顾之忧,保护和养育了大批革命的红色基因,饱受战争动荡颠簸之苦的革命后代,从此沐浴在慈母春晖的抚育之中,于烽火摇篮中健康成长,保证了前方将士和南下干部征战无虞,其功其德,可歌可泣。据史料统计,从年6月开办到年6月,华东保育院共接收1至10岁的小孩人。在保育院,这些孩子沐春晖,润雨露,获新知,强体魄,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已是桃李天下,英才遍地,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堪以告慰华保创始先辈前贤。

年11月26日,原华东保育院保育科副科长毛巧同志受前辈邓六金同志的委托,带领原华保学生罗新安、舒关关,到大关营村考察原华东保育院旧址,以当时师生吃水的古井为参照物,确定了华保旧址。年10月,青州市政府在旧址前立碑纪念,由舒关关题写了碑名。原华保部分师生捐款建立了华保希望小学。并在旧址设立华东保育院纪念室,将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5月,在弥河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上海市市立幼儿园与青州市大关营华保幼儿园签定了《合作共建协议书》,对幼儿园进行共建。

今年1月20日,弥河镇九所幼儿园的孩子们,收到了来自上海市市立幼儿园的特殊礼物。上海市市立幼儿园通过“小池”公益在线平台,为弥河镇幼儿园筹集图书余册,捐赠羽绒服件、玩具10箱,并为镇域9所公办幼儿园全部建立“上海爱心书屋”。弥河中心幼儿园园长王炳倩说,孩子们收到的不仅是画册、棉服、玩具,更是相隔千里却世代相传的革命精神。

诉不尽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道不完对烈士英魂的无尽哀思。清明节到来之际,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弥河镇大关营小学的师生们也来到华东保育院旧址,聆听英烈故事,鞠躬敬礼,表达对革命先列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身处华东保育院内,重新感受这座烽火中的摇篮,石碑上的题词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烽火春晖,慈母柔情,当年幼苗,今日栋梁。”

华东保育院,保的是“红色基因”,育的是“红色基因”。青州的红色基因从华东保育院开始,经历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还将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谭佃贵通讯员孙楠王红霞王玉龙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g/86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