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儿童容易得肺炎,ldquo慢
有一部分医生识别出了是肺炎,但按照常规认知,直接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其实这对肺炎支原体是无效的,这些都是儿童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常见表现。
文
舍文
国庆假期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式入秋,冷空气突然来临,又到了孩子容易生病的季节。
孩子一旦出现感冒发烧、咳嗽等等症状,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患上肺炎。引起肺炎的病因有很多种,病毒、细菌都可以导致肺炎,但引起6岁以上儿童患肺炎的主要病因,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非典型微生物。
过去,受限于检测技术和手段,大多数支原体感染没有被发现,因此家长们对这种引起儿童肺炎最主要的病原体并不熟悉,甚至到现在,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要鉴别诊断儿童支原体感染,也比较困难。
医院儿科主任乔立兴提出,要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孩子生病要及时就医。另一方面,中国儿科医生比较紧缺的现状下,乔立兴主任呼吁儿科门诊医生看病时“慢一分钟”。“慢一分钟”,医生可以更加详尽为家长做好用药知识的普及,避免家长回家后不能规范用药,带来孩子病情反复和反复就医。
症状不典型,容易当感冒治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末秋初,主要感染5—18岁的儿童。近年来,因为环境中支原体的广泛传播,5岁以下儿童也易感染。乔立兴主任介绍,有些几个月大,甚至出生十几天的婴儿也会感染上这类病原体。
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体中,6岁以上患儿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高达62%。与此同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也常见,6岁以上患儿可达44.36%,而不能排除包括肺炎支原体在内的非典型病原体的病原检出率高达53.7%。
乔立兴介绍,每到秋季,儿科门诊就人满为患,特别是呼吸科,肺炎患儿增加比较明显。在接诊的患儿中,有部分因为不规范的治疗,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乔立兴主任指出,部分基层医生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全面,造成了疾病诊治的不规范,不能识别普通感冒与肺炎早期的区别,发现咳嗽、发烧就用感冒药。
还有一部分医生识别出了是肺炎,但按照常规认知,直接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其实这对肺炎支原体是无效的,这些都是儿童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常见表现。这样既不能及时减轻患儿的病情,反而会延误或因不合理用药产生副作用。“基层医疗机构除了改善医疗环境,同时也应该加强基层医生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等疾病正确认知,及时让患儿接受科学有效的治疗。”
在乔立兴看来,目前各地正在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动分级诊疗的实施,提升基层儿科服务能力和诊断水平,他说,“提高医联体的运行效率,一是‘互联’,医院看,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基层,二是打好底,医院对基层进行规范化培训,在‘指南’下规范诊治、用药,这样才能保证基础疾病无论找谁看都是一样的,也就规避了部分不合理用药的出现。”
当然,家长对支原体感染没有太多警惕,也是儿童支原体肺炎容易被误诊的原因之一。
儿童支原体感染和细菌、病毒引起的感冒等呼吸道感染在症状上没有明显差别,患儿都可能有打喷嚏、流鼻涕、发热、咳嗽等症状,这导致儿童支原体感染很容易被家长误当成普通感冒。很多家长存在“就诊不及时,病急乱用药”的现象,导致疾病在发病早期未得到良好控制并加重。
支原体肺炎相对难治,规范用药很关键
乔立兴主任介绍,肺炎支原体是儿童肺炎领域比较难治的一种感染源。
很多家长反映,如果孩子得了支原体肺炎,病程要比其他肺炎更长,很难康复。乔立兴主任解释说,支原体感染后即便做了规范的抗生素治疗,完全消灭支原体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关的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后病人口咽部支原体平均需要7周才能完全消失。在这个过程中,病人可能发生感染反复。
另外,支原体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孩子们在学校里、冬令营、夏令营等等相对密切接触的环境中生活,相互交叉感染的机会多,也可能会导致病程加长的情况。
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控制非常关键。乔立兴主任说,基层医疗机构如果能够提高早期识别率,对于避免支原体肺炎进展为重症肺炎,起着重要的作用。“医生应该加强专业知识。中国儿科医生紧缺,我经常呼吁,看门诊的医生‘慢一分钟’,看得更细一点,多给家长普及用药的知识,避免孩子病情反复。”
转载请在评论区留言,获得授权!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j/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