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克清17岁嫁给朱老总,携手走过47载,
康克清是朱德的第五位妻子也是最后一位妻子,她被军长顽固地爱着,她陪着伟大的总司令走过了47载。婚后的康克清与朱德再也没有分开过。即使是在艰难困苦、瞬息万变的革命年代,康克清也始终没有和丈夫朱德分开过。
"媳妇王"——康克清碧玉带般的泉江水明如镜,回澜迭起,九曲连环,从西蜿蜒而来,依山傍洲与赣江交汇的地方,就是地灵人杰,美丽富饶的罗塘湾。
罗塘湾旁有一月形的大洲叫南坝洲,洲上鸥鹭飞翔,风景如画,对面有一座巍然的宋代古塔,依江矗立,熠熠生辉,犹如-颗明珠。
这里帆船点点,南来北往,窜梭如织,繁忙异常。就是在这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的地方,哺育出令世人瞩目,万安人民骄傲的全国妇女领袖、党和国家的功臣之一——康克清。
年9月7日,康克清降生在赣江上的一条破渔船上。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父母因此为她取名叫桂秀。康克清的父亲康年苟,性格勤劳、本分。
图|康克清
康克清的生母黄年姑是一个贫农的女儿,是一个勤俭、贤慧、善良的人。由于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在村里穷人的帮助下,父亲康年苟才得以租来了一条小渔船,此后一家人就在赣江上捕鱼为生。
康克清在兄弟姊妹十人中排行第三。出生尚未满月,父亲就因缴不起渔税被抓去坐牢。因生活所迫,康克清出生仅四十天就被父母送给佃户罗奇圭家当了"望郎媳"。
六岁原该是孩童进学堂读书的时候,可她却开始放牛、捡柴、上山割草、拣野菇。13岁,康克清就承担了烧饭、舂米、推磨、车水和田间劳动的工作。小小年纪,康克清就已经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除了繁重的农活之外,康克清还能做一手好针线活,被村里人称为"媳妇王"。
图|康克清晚年
革命萌芽的开始年,江西的革命先烈之一曾天宇回到罗塘湾点燃革命火种,宣传新思想。
罗家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罗奇圭成为乡农会主席并积极发动青年参加曾天宇创办的平民夜校,组织青年在罗塘至善小学演出文明戏《车夫的婚事》,宣传新思想,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反对封建礼教。
康克清从他们那里第一次接触新文化,听到世界上有个叫苏联的国家,在那个国家,工农当家做主人,她也第一次知道妇女应该自己站起来,反封建反压迫争取人身自由和解放。
在懂得了很多革命新道理之后,她连带着村子里的小姐妹们一起,带头顶住了包小脚的陋习,兴起了剪发风。
14岁那年,康克清参加妇女协会,被选举为区妇女协会的宣传委员。年的时候,康克清加入少共团(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了十个村的少共团工作视察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风格大胆泼辣,成绩出色,被破格允许参加了农民军。
图|康克清与朱德
年,万安县委在罗塘至善小学召开全县第二次党代会。康克清带领宣传员走村串户宣传鼓动,并发动妇女机智勇敢从逃兵手中夺取了数支长枪。
当时,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刊《布尔什维克》曾报导说:"(江西万安)农妇极勇敢,每遇(白军)单身士兵,必停止耕作,前去抢枪"。极大褒扬了康克清冒险夺敌枪支的英雄壮举。
年在震惊中外的"万安动乱"中,康克清组织妇女积极参加攻城的准备和后勤工作:熬硝、造火药、造松树炮,烧茶送水保卫后方,在平定动乱之后,康克清担任区妇救会秘书。
好景不长,国民党调动八十团、八十一团两个团,以数倍于我们的兵力,向万安县城疯狂反扑,罗塘湾的革命形势急剧恶化。
万安动乱时红旗漫天,梭标如林,人海如潮的动人场面不见了,到处是白匪军和挨户团,他们简直杀红了眼,仅在罗塘湾就杀了二百多人。
在那一片黑暗之下,党、团员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纷纷躲藏。养父害怕她被敌人捉去杀头,改变了主意,坚决不允许康克清参加革命,只让她整天在家捡棉线、纳鞋底、做衣裳,不准外出,打点着要把她嫁出去。
当养父母要给她提亲嫁给一个不相识的店员并准备订婚时。她轰走了媒婆,理直气壮地宣传反对包办婚姻,自己的婚事自己做主的主张,并日夜盼望加入红军。
与朱德成婚并加入红军年9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了,朱、毛领导的红军从湘南回到了井冈山,打下了遂川。陈毅带领的二十八团三营来到万安。他们一到就召集农民协会和妇女协会的积极分子开会,讲国际、国内形势、讲马列主义、讲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17岁的康克清再也按捺不住了,她组织群众烧茶送水、舂谷煮饭,并联同了曾华英、张庚秀、朱挺兰等7个女伴报名参加了万安游击队,毅然离开了父母,走出了家乡,和80名赤卫队员一起跟着红军上了井冈山。
康克清先是在万安太和游击队第一中队搞宣传工作,后被调到政治部作宣传员。在工作相对稳定之后,康克清的人生大事来了,她命运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男人来到了她的身边。
图|康克清与朱德
面对曾志同志的介绍,她惊讶了。一个是43岁的中年人,是一个好军长、一个好领导;而她只是一个还不满17岁的小战士,革命经验缺乏,革命思想也不成熟。两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可太大了,这样怎么能够在一起呢?
听了曾志对朱老总的全面的介绍后,康克清说:"像他这样的可真的少见。我们家乡的那些挨户团团长,一出门就地动山摇,追求排面和气势,身后跟着有很多保镖和随从。而我们的朱军长,虽是个那么大的官,可是却那么平易近人,扎根同志之间,对我们这些小兵也是说说笑笑的。"
曾志问康克清:"如果说要你同朱军长结婚,你怎么想?"康桂秀被这一问惊住了,一时头脑空白,不知怎么回答。在曾志走后,康克清的心里波涛汹涌,很久难以平复。
这一次的谈话,康克清拒绝了曾志提出的建议。毕竟这个事情太大了,是康克清想都不敢想的。在之后,朱老总亲自出马,同康克清进行了谈话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相处和交流后,康克清终于发现了朱老总身上的人格魅力,被他的性情和诚恳所折服。
朱德是这样对康克清说的:"虽说现在我们彼此有些差距,但如果能走在一起,我会尽我的所学来帮助你,你不要自怨自艾,同样的,你也会给我许多帮助的。我们会成为很好的革命伴侣,你能答应我吗?"
康克清被朱德这番真诚又恳切的话所感动。朱德给康克清讲述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过往。康克清默默倾听着,她的心发生了悄然的变化,甚至这连她自己都没有发现。
"你能答应同我结婚吗?"
康克清脸颊露出绯红,微微扭过头去,轻轻点了点头。
就这样,经过简单的定情,他们走到了一起。
年3月,康克清在福建长汀辛耕别墅与朱德总司令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婚后,朱老总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他的承诺。只要一有空闲,便手把手教妻子康克清写字认字,读书看报,教她革命知识,向她传送革命思想。
为了让康克清快速学习,朱老总专门找来识字课本,手点着生字一个个教她念,教她写。
后来,康克清回忆说:"我同朱老总在结婚前,没有谈情说爱。我们相互间的真正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在结婚以后发展起来的。
他在思想、政治、理论、文化和工作上给了我多方面的帮助,我以后的许多进步,都同他的帮助和熏陶分不开。我能给予他的却很有限,多半也只是生活上的照料和帮助。"
工作强手红军女司令——康克清年,康克清在红军学校组建红军总司令部直辖女子义勇队并任队长。康克清负责军事训练。年底她从红军学校毕业后,奉命调回前线,担任红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指导员。康克清在自己的岗位上,总是出色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
年6月她受中央军委的委托,到赣州北部和万安县南部合并建立的杨殷县检查游击队的布防工事及装备等情况。一天晚上,她刚到武术区的良境,就遇上游击队和敌人开了火。
经调查,这帮敌人是武术乡靖卫团邱延龄部及武术守望队乘天黑过江来烧杀。游击队决定狠狠地打击这帮匪徒,游击队的领导见康克清是军委派来的,一定要她来指挥这场战斗。
当时,康克清刚到那里,人地两生,又是夜晚,但情况紧急,她当即了解情况,做了战斗部署,她手握双枪,指挥了这场战斗,打了个大胜仗,从此人们称她为"红军女司令"。
图|康克清(左一)
年1月,康克清出席了瑞金沙洲坝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工农第二次代表大会。这年的10月至年10月康克清随中央军委参加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她三过草地,三翻雪山,历尽艰辛,先后担任红军总司令部指导员,红四方面军党校总支书记。
在四方面军里,面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她坚决而巧妙地进行着斗争。张国焘为了达到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目的,有意把康克清与朱总司令隔离开,指使人暗地里对她恐吓,明里外加"陪伴",让几位女同志日夜厮守着她。
时间一长,这些同志见康克清热情大方,光明磊落,对敌人勇敢斗争,对革命忠贞不渝,对同志关怀体贴,她们渐渐地敬重起这个被"监视"的人来。
在革命队伍里,康克清有幸能与朱德、周恩来等一大批中国革命的领导人接触,从中"深受许多教益"。特别是与朱德同志结为夫妻后,她作为朱德的同志战友和伴侣在共同生活中,处处得到教育、支持和帮助。
朱德同志曾说过:"太太是不会革命的,投身革命妇女不能当太太。"
这寓意深刻的话语,鼓励着康克清努力学习,做好工作。
图|康克清(中)
康克清没有进过学堂,她是看泥墙上贴的宣传标语学习认字、写字,在红军途中边走边学习文化的。经过艰苦的努力,她很快能读书看报,能阅读《列宁主义入门》、《列宁主义原则》等政治、军事课本。
年,她进入红军大学(即后来的抗大)学习,年至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深造。随后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她在革命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文化,增长了才干。
康克清的政治生涯年4月,康克清作为军队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由军队工作转入做地方工作。
年至年任晋东南妇女救国会名誉主任,中央妇女委委员、解放区战时儿童保育会代主任。年3月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还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一次会议,同与会代表共商建国大计。
图|康克清(右一)
康克清是中国妇女运动卓越领导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她十分关怀少年儿童工作,特别肯定了家庭教育对少儿成才的重要性。她经常出席有关少年儿童会议,视察幼儿园、学校、青少年劳动教养所,精神抖擞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早在年,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有关部门酝酿筹建延安第二保育院,康克清担任中国战时儿保会陕甘宁边区分会副主任,负责筹集开办经费,指导筹建工作和开办业务。
为了选择院址,她跋山涉水,勘察地形,组织发动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等解放区捐款捐物,当孩子们在医药和食品上遇到了困难,她拿出"跑断腿,磨破嘴"的劲头去筹措,使孩子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至今,有不少在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成为国务院部、委、办领导和国家领导人。
年三年困难时期,沪、皖、苏、浙等地几个城市的两千余名1至7岁的孤儿生活无着落,她和乌兰夫同志商量,送到内蒙古由牧民抚养,现在这些孩子一个个成了牧民的后代,草原的新一代主人。
年她委托秘书送电子琴给万安县保育院,年特意委托林佳媚同志代表她视察了县保育院。
康克清崇尚节俭,艰苦朴素,关心家乡的建设事业。年夏天,她第一次回到家乡罗塘湾,只带一名警卫员,谢绝县、乡政府的款待,坚持住在养父的农家土屋里。
她广泛接近群众,深入调查了解到许多宝贵的农村情况和材料,回家后说给朱老总听,帮助党中央及时了解下情,有关妇女儿童的情况,对全国妇联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年,康克清回乡省亲,罗塘区委得知后,特意为她接风洗尘,准备宰杀一头大肥猪款待她及与其团聚的亲属。她得悉后,婉言谢绝。
她下基层,搞调研深入五丰、窑头乡了解农村生产情况和妇女儿童工作也不搞特殊,轻车简从,不讲排场,为当地党政领导树立了榜样。
她对家乡的社会主义事业更是关心支持,帮助兴建了塑编厂等不少地方工业,特别是对万安水电站的立项兴建倾注了大量心血,给家乡人民带来了绵绵福祉。
她还题词勉励万安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建设万安"。她为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妇女之间的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
图|康克清(中)
自年全国妇联恢复以来,她先后会见多个来自世界的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团,通过一系列的座谈交流,彼此增进了友谊与了解。年,以"平等、发展、和平"为主题,以"就业、教育、保健"为副主题的"联合国妇女十年"中期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
她出席了仪式,签了字,并呼吁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要消除难民根源,反对和消除大小霸权主义者的侵略和扩张,希望从政治上,经济上增加对"妇女十年"活动的支持,特别应把重点放在第三世界,为世界妇女运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她忠诚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各族各界妇女群众和妇女干部,解放思想,拔乱反正,实事求是,弄清是非。她主持解决了十年内乱中的遗留问题。
对许多受冤屈的妇女干部,她更是关心和同情,组织力量认真复查,积极为受迫害受株连的同志彻底平反,调动了妇女干部的积极性。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时,她发表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妇女的解放》一文,以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她的一贯主张。她坚持用马列主义指导妇女运动。在《节日谈心》一文中指出中国妇女坚决反对"全盘西化"。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赢得进一步解放。战争年代她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女英雄,但她始终保持着朴质大方,和蔼可亲的形象,人们都崇敬而亲昵地称呼她"康大姐"。
守护一生的爱人工作上功绩突出的同时,康克清同事和朱老总的爱情也极其为人所称道。
年,康克清17岁那年与朱德结婚,直至年朱德逝世,二人相伴携手走过47年的时光。这个在战争年代和自己风雨同舟,带领自己走上革命道路,患难与共。携手走过南征北战,走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的人,相知相惜。
康克清与朱老总的爱情,是革命战友般坚固的感情,是共同成长携手进步的友情,是相知相伴风雨同舟的知心爱情。
图|康克清与朱德
从一个点头开始,康克清开始了同朱老总的半世纪情缘。这份情缘虽开始地简单,却坚定无比。
年,朱德离开。此后直到年,这15年的时间里,康克清仍旧守着朱老总,每年都会带着儿孙,亲自去往八宝山为丈夫扫墓,陪他聊天,一如生前那般絮絮叨叨说着家里闲话。
随着年岁的增长,康克清的记忆力越来越不好了。丈夫朱老总生前交代的话,她依然记得分明。朱老总临走前交代康克清,"要看好儿孙"。她总是铭记于心,对朱老总的话耳提面命,不敢懈怠。
最好的感情,总是相互成就,相互携手。
老一辈的感情,没有过多甜言蜜语,却坚定无比;老一辈的感情,没有过多感情仪式感,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足以铭记一辈子;那一辈的感情,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只有细水长流感情长久;老一辈的感情,诚恳而又真挚,平淡而又热烈,感人而又深刻。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人的感情,这是令人敬畏的感情,心中有挂念,共同携手。一同进步,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追逐的感情观,相互成就,相互进步,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有一种爱情叫做:不管你走了多远,即使所有人都忘了你,我依然记得你。
图|康克清与朱德
年4月22日,康克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康克清的孙子细细问:"奶奶,我们是不是把您的骨灰和爷爷的放在一起?"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康克清坚定回答道:"没有,只要和他在一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ld/7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