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日本保育幼稚园与日本孩子们的第一
转眼间来日本已经是第七天了。按照研学计划我们今天将进入日本柠檬会花田幼儿园展开一整天的研学活动。研学团的联络老师帮我们争取到了与孩子深度互动的机会——担任实习老师。我们分成五组,每组2——3人分别进入1——5岁幼儿的班级。我和来自香港的关妈妈选择了1岁幼儿组。选择最小年龄组的原因是:我很好奇这么小的孩子如何适应集体生活?我发现日本的孩子同伴之间冲突很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来日本看了前面这么多家幼儿园,还没看到一次同伴冲突现象。孩子们之间可以那么和谐地相处、可以有那么多合作行为,老师到底采取了怎样的教育策略呢?于是我打算进入最小年龄组一探究竟(说明:园方说0组孩子由于太小了,不方便对外开放)。
当我们进入班级时孩子们正打算去户外玩耍。只见一部分孩子在区角游戏,一部分孩子正在老师的组织下穿衣服。还有一个老奶奶也在帮忙。我们赶紧看了看班级布局。在最里面角落的墙上,几样拼在一起的生活用品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有小扫帚、镜子、拖把布……它们为什么会贴在墙上,有什么用呢?难道是为了让孩子认识生活用品?NO。你细心观察比较就会发现,这几样生活用品摸起来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猜这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感知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一般都是用“手的触摸”或者说“身体动作”去认识世界的。他们的老师能够抓住孩子的年龄特征,利用孩子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作为游戏材料,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幼儿园的户外依旧是沙土地,地上有很多小木块。1岁多的孩子们随手捡起木块在地上画圈圈(这不就是涂鸦嘛)。
整体来看,幼儿园的户外没有丰富的大型玩具,有的是一个带“隧道”的小土坡、一块由几垄黑土组成的“小菜园”……边缘是带有“林荫小道”的矮树林。和我们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有很大差异,不像运动场、不像公园,特别像“庭院”,像我们童年记忆中的“庭院”。
我们到了户外,已经有其他班级的孩子们在玩了。土坡下面的“隧道”里是一个水坑,孩子们正在往水坑里丢东西。土坡上面也有孩子跑来跑去。我想孩子们好喜欢这个土坡。更让1岁组孩子们喜欢的是那个小树林。我看到两三个孩子躲到树林后面,老师仿佛并不在意,她没有提醒孩子们一定出现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我摸了摸小树,它们上面有很多短小的树枝。按照我们的标准这已经具有“安全隐患”了。孩子们会被树枝划伤吗?我留心看了很久,没有。孩子们很清楚如何躲避危险。
有几个孩子正在摘野花,有蒲公英、有野菊花……好惬意……有一个孩子走过来,把蒲公英放到我手里。我以为她是要送给我的,谁知她指了指自己衣服的口袋。哦,原来是找我帮忙的。嘿嘿,我想多了。过了一会,一个、两个……很多孩子都来找我互动啦,有寻求帮忙的,也有送礼物的。孩子们大方的表现,让我受宠若惊。看来我挺受欢迎啊。
户外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先后回到教室。老师会帮助孩子们洗手。孩子们自己擦手,然后拿起需要更换的衣服,和老师一起来到一个隔断围起来的私密空间里换衣服。看来从1岁开始,日本儿童就有“隐私”意识了。
先完成生活活动的孩子们就在一个老师的组织下玩起了律动游戏。我发现孩子们都不看自己的老师,眼睛全部盯着我和关妈妈。关妈妈很活跃,一直在跟着老师进行律动游戏。小朋友们最开始基本不参与游戏,后来有个别孩子模仿了老师动作,慢慢越来越多孩子跳动起来。其中有个孩子就像“小老师”一样和老师站在一起扭动着。动作还挺标准哦。
当大部分孩子完成了生活活动,老师就组织孩子们开始了分区游戏。一组孩子留下来听老师讲故事,其他孩子则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自主游戏。最受欢迎的就是“娃娃家”。有的孩子像服务员一样给我们端来“乌冬面”、“香肠”、各种颜色的饮料……孩子们的热情招待,让我们都舍不得离开这里了。
直到孩子们睡觉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和可爱的孩子们挥手告别了。
第一次和日本宝宝们的亲密接触,我终于明白了,孩子们为什么到了3岁、4岁……大一点的年龄后可以很顺利与同伴合作了。他们从那么小就开始适应集体生活了,他们很清楚如何与他人互动;他们从那么小就有一半的时间不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呵护下生活了,他们很早就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很少出现“告状”行为,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知道很多问题是需要自己面对的,不能依靠别人来解决。
虽然日本幼儿教育的现状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民族文化,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选择性吸收他们的一些优质教育策略。
现场研学活动到此告一段落,我们在实践观摩中产生的疑惑可以记录下来,明天的理事长座谈会,我们可以收获答案。期待明天的精彩!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zz/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