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作惊人语读书提不起劲是因为要写
早就发现,这个暑假儿子对读书的热情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势头,心里着急,总是难免的。不过,着急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要重新激发出他对于读书的热爱,找出导致他倦怠的原因并对症施药,才是治本之举。也曾言之凿凿地和老婆分析,一定是电子游戏夺走了儿子大部分的注意力,让他对于读书这回事变得意兴阑珊;要不然就是儿子已经进入了叛逆期,越是我们希望他做的事情,他就越是要明目张胆地进行抵制,真实目的则是想宣示他自己的存在感……当然,这些都是我私底下的猜度,并没有获得来自儿子方面的任何验证。
某天和正在暑假里逍遥度日的儿子谈起这个话题,忍不住要听听他这个当事人的看法,于是直截了当地问他为什么近期读书积极性不高,没想到儿子倒也没有什么打埋伏、藏包袱的意图,大喇喇地说:之所以这个假期不大愿意读书,原因其实十分简单——因为读了书之后就要写那劳什子的读后感!
哦?这还真是个以前没有考虑到的角度呢!莫非,此前我嫁祸于游戏乃至儿子的生理发育等方面原因,都是我自己想的太多了?话说回来,万一果真如此,岂不正好说明,我们父子之间的代沟真的已经如此深不可测?
静下心来想想,儿子所言,也不全是敷衍之词。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动手写东西,就一直是让他最感讨厌、最恐怖可怕也最无积极性的一种学习活动。听课、读书甚至演讲,对他来说都不算太大的困难,唯有书写这件事,往往让他动辄发飙乃至崩溃。虽然过去十几年中,真正和儿子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但我也不止一次见证过儿子写日志、周记以及作文的那种独具特色的痛苦历程:愁眉苦脸、长吁短叹、流泪暗泣、大喊大叫、咬笔杆头啃手指、无数次跑去喝水吃水果上厕所,什么“一气呵成”、“立马可待”、“下笔如有神”之类,都是“别人家孩子”的表现,统统与他无关……因此,我也十分有信心可以根据有限的观察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对于儿子来说,如果某个活动的快乐必然要伴随着写一篇文章这个前提条件,比如参加一次远足、享受一顿大餐或者观赏一场比赛,那么十有八九,哪怕内心十分向往,他的兴致都会瞬间冷冻。
而事实上,从儿子认字开始,我就有意识地为他写过不少东西,比如手写书信、特别日子的纪念性文章等,并坚持用文字记录他的言行,积累下来已经有数十万字之多,终极目的无非是在潜移默化中为他做一些示范和引导,吸引他和我产生互动,最终慢慢习惯用笔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遗憾的是,这一系列费心费力的实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十分明显的回报。好在虽然“剃头挑子一头热”,我倒也还乐此不疲,没有丧失信心——毕竟儿子是亲生的,哪能轻言放弃呢?
前些日子,儿子所在班级的同学们要组织一次集体活动,用以完成暑假的社会实践作业。家委会的家长们精心策划,决定利用某个早上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到社区附近的山上捡拾垃圾,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也为保护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可谓一举双得。让我感到十分意外的是,和儿子说了活动的安排,他并没有期待中的那样“热烈拥护”,反而期期艾艾,显得并不多么想参加。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他顾虑自己“吨位”太大,体力不支,所以产生了逃避爬山的念头。后来和儿子来了一番“头脑风暴”才明白,他之所以缺乏参加这个活动的动力,并不是不愿意流汗出力或者缺乏奉献精神,而是他早就想明白了:只要参加了这个活动,那就必须要写一篇与此次活动相关的文章——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一篇专门的记叙文——而这,正是他一直以来所竭力避免的。在他看来,如果自己直接不参加,那就完全可以以“我都没参加活动,怎么能写得出来?总不能瞎编吧”为由,逃掉坐在桌前吭吭嗤嗤憋半天都写不完两页稿纸的身心摧残了。
想想也是,本来一大伙同学假期里聚少离多,难得有机会一起组织一次“中期团聚”的活动,该是多么开心惬意的事情,偏偏还要时刻惦记着“参加活动的代价是写一篇作文”,这种“戴着脚镣跳舞”的感觉,也真是够别扭的。不是活动本身不够精彩,而是要为这活动付出的代价,儿子委实不想去承担;正如不是儿子真的不喜欢读书了,而是读完书后要写读后感这件事实在太过讨厌。带着某种心理负担去做哪怕是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终究还是无法做到痛痛快快。好比面对一桌子山珍海味却因为惦记着要减肥而不敢大快朵颐,个中的纠结与挣扎,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而作为结果,他们最终会做出何种取舍,自然也是权衡利弊之后的决策了。
对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找机会和儿子“深入交换意见”,并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病根”无非就是个“懒”字,儿子也在嬉皮笑脸之中坦然默认,但在随后的行动中并没有如我期待的那样“立行立改”,也没有表现出一丁点儿准备亡羊补牢的诚意,让我这个当爹的多少有些脸上挂不住。好在我属不可救药的乐观派,一直以来都坚信儿子在写作这个问题上,总有“天眼大开”的那一天,就怕到时候不让他写都不行。
且拭目以待。
山羊在我心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zz/3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