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保育民族幼苗抗战洪流中的儿童教
陈鹤琴(-),浙江上虞人,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奠基人、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一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等职。年被任命为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前身)院长。年被推举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有:《陈鹤琴全集》(共6卷)。
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内爆发抗日救国巨大浪潮,各行各业同仇敌忾,救亡图存。在战争的阴霾下,教育家意识到,教育应该担负图存救亡、抗敌御侮的责任。通过弘扬祖国优秀文明、普及科学知识与大众教育,凝聚人心,提高全民族素质,使教育成为拯救国难的号角与旗帜。陈鹤琴先生作为国内享有盛名的现代儿童教育家,积极响应陶行知发起“生活教育”、“国难教育”运动。在陈鹤琴看来,国家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候,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应该积极地参加国家战时的活动。他提出,在全面的战争开战时,学校教育与儿童教育的设施、方法应该进行改革,以适应战时的需要。由此,这位被誉为“永远微笑的教育家”陈鹤琴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特殊历程。
年7月中华儿童教育社在北平举行第七届年会,图为南方部分社员途径太原,在晋祠合影。
教育家的宏愿
年2月23日由教育家陶行知等人发起的国难教育社在上海成立,会上通过《国难教育社成立宣言》、《国难教育社简章》、《国难教育社工作大纲》。陶行知指出:“所谓学生即是学习人生之道。现在人生之道是什么?即是中华民族生存之道。若是国家灭亡了,我们也就无法生存。所以现代学生唯一的责任是如何救国。学校的功课应该立刻更改,务与救亡工作相互关切。课余则努力宣传,唤起大众。”不久后,以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与“研究儿童心理”、“激发儿童天性”、“儿童自由活动”等主张享有盛名的陈鹤琴提出6项改革要点:改变平时课程,以战事活动为全部课程活动中心;添置避难设备;改变平日课程;选择适用教材;采用整个教学法;注意课外工作。他提出,应该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和未来,要加强教育,要让每个儿童都能上学,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因为在他看来,拿枪和敌人正面对抗侵略是一种战斗,让儿童拿起笔,学习知识,增加对国家的认识,对外面世界的认知,为国家发展积蓄力量则是另一种战斗。他组织儿童利用自己有限力量开展制造简易防毒面具、收集废旧金属用于军事应用原料、将自己零花钱用于储蓄金,而且“每人每学期教不识字的民众一人”,学做“小先生”。
随着战争步步逼近,陈鹤琴的内心感到忧心忡忡。他深知,在无情战火中,妇女与儿童将是最大的受害者。日本军队在东北、华北犯下的残酷暴行,烧杀抢掠,灭绝人性,深深地刺痛所有中国人的心灵。年8月1日上海《新闻报》刊登陈鹤琴《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一文,他呼吁全社会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zz/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