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个读后感,看就完事儿了
读后感
冯克劳塞维茨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德国人,继承了德意志民族一贯的客观、严谨、理性的作风,他在战争与政治之间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最终总结出战争之论。
克劳塞维茨生于,卒于年。在他生活的欧洲大陆并不太平。-年间,拿破仑战争爆发,克劳塞维茨所在的普鲁士参加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这也成为了促成他写出此书重要的实战经验。经历过战争的克劳塞维茨自然是要大吹特吹参加过战争的人怎么怎么样。在书中也是不止一次的提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观念。18世纪末,欧洲大陆除了各种战事不断,启蒙运动、阶级斗争、工业革命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瓜分第三世界也成为了当时的社会主旋律。在这么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克劳塞维茨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研究战争。写下了这本与《国富论》、《资本论》、《进化论》等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大作,《战争论》。
《战争论》与年出版,由克劳塞维茨的妻子整理其手稿所得,在这之前所有对于社会的认识的书籍都得往后稍稍,因为《资本论》还有25年才问世,所以克劳塞维茨在本书中对于阶级二字可以说是认知不足,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思想家的特点。对于战争的理论也是由唯心主义哲学全盘支撑,而忽略物质条件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也是现代人看这本书时候的诟病所在。这两点可以说是《战争论》中最大的缺陷了,也让非常喜欢一二战的我看的时候有点不快。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就好比书中所提的“战争是多样性的,充满了随机与可能性的,各式的战争应时代而生,也因时代而终结”。不是谁能成为马克思那般划时代的看穿社会发展规律的伟人。
《战争论》全书无疑是在探讨几个观点:
1.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2.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3.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精神力量
4.战争是一种盖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活动
让我们来根据实际实例与客观理论来逐条分析
第一条,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点很明显的体现了克劳塞维茨写此书时的思想的局限性,他忽略了战争所具有的侵略性与对抗战争的正义性,而把战争的身份单一的认定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手段,很明显的他也忽略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如资产与无产之间的斗争。身为资本主义的他当然身上还有着浓郁的小资气息以及那种资本主义所独有的对于进步主义的保守。理所应当的在本书中他也表达了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反对。所以这个观点,放在当下,会被批斗成右派,并不可取。
第二条,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这点我是非常赞同的,暴力是人性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种潜在的人性因素,使得战争充满了随机性与偶然性。
第三条,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精神力量。尽管人的理智喜欢追求肯定与明确,但是人的情感却向往着可能与未知。战争是充满了危险的领域,又由于战争的多样性,危险也变得不明确了起来,这时候人们的勇气与自信就会如虎添翼,正如圣埃克苏佩里所说的,“人们只因未知而感到恐惧,可一旦人们面对未知,就会变得无所畏惧。”然而作为军队的统帅,则需要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在紧要关头保持冷静,可以不受战场中千变万化的情况,做出最佳的选择。一位杰出的统帅,或者称为军事天才,则更需要强大的心理能力,“一是在茫茫的黑暗中依然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再者是敢于相信自己并与之追随这种微光继续前进的勇气”,书中如是写道。尽管他在书中提出了“数量的优势将不可避免的在未来战争中起到决定性的胜负因素”之类的,也认为战争胜利的因素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辅相成带来的结果。但是克劳塞维茨过于夸大了精神力量的作用,他在书中这样比喻,“物质不过是剑的手柄,精神力量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锋利的刀刃。”我甚至认为如果在现代,克劳塞维茨完全有能力成为某种邪教的领导人,毕竟他是相信精神力量至上的人。上一个这种有着无比完美的精神力量与领导力但非要干涉军政的人叫阿道夫·希特勒,这么看来希特勒可能是也是战争论的忠实读者。
第四条,战争是一种盖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活动。战争充满了太多潜在的因素,从民众对于战争的热情,政府对于军队的统帅力,军官对于战争的决策这种“人和”到甚至潮汐,天气这种“天时地利”,战争在一定层面上来说,便是一种彻彻底底的赌博行为。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总参谋长小毛奇的优柔寡断,沙俄在一战的内战,这种理论放在现在也是完全适用。
总的来说,克劳塞维茨被誉为“西方兵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总结出了“数量的优势将不可避免的在未来战争中起到决定性的胜负因素”这样的决定欧洲后来大战的基本军事战略。同时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他认为民众战争是战争的扩大规模的标志,从军队之间的战争上升到了人民的战争。但是很可惜的是并没有将其升华的阶级层面,不然马克思都要师从克劳塞维茨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ckzl/3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