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文化校园成长记忆中国校服百年概貌

校服是学生的统一着装,体现学生的风貌,代表着国家和学校的形象,是文化与教育的缩影。从辛亥革命到今天,中国校服在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受时代风潮的影响,也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状貌,是几代人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成长记忆。本文结合中国服装史和教育史的相关内容,对中国校服百余年的概貌做一梳理。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是从引入西方教育开始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创办近代学堂的热潮,中国新式学堂的萌芽始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学校。新式学堂的校方发给学生统一的衣服、帽子、靴子,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学生统一着装,也就是校服的开始。这些服饰中既有传统的旧式着装,也有新进的西式制服。在教育“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的留学教育也愈发兴盛。中国近代官派留学教育始自洋务派举办的幼童留美。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于年8月11日出发,共计30人。出发之前,政府遵照满清服装的传统,为孩子们统一制作了颇为正式的长袍马褂。后来,这些孩子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名校(图1)。其后,清政府迫于外交和自强的需要,开办了洋务学堂。随着新式学堂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对西方教育制度的介绍和了解,到晚清,中国近代学制逐步建立起来。而从欧美和日本留学归国的学生也带回了西方的文化观念以及穿戴习俗。

1.年,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统一制作的服装为满清传统服制的缩小版:长袍外套马褂,翻出的领子是俗称为“牛舌头”的领衣,头戴六合一统帽、脚着黑色厚底官靴。后来,这些孩子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名校。这些孩子也是最早剪辫易服的人,待他们归国时,不仅带回了西装革履,也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观念。(图片来自: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一、西服东渐的民国校服(年-年)

年,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满清帝国近三百年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改元易服,民国服装形制的改变成为中国服饰史上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清代冠袍被废除,妇女缠足被取消,男子辫发被剪掉,同时引入西式礼服,中国国民的整体形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教育的改革也紧锣密鼓。年1月9日,民国临时政府正式设立教育部,并任命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年1月19日颁布了第一个改造封建教育的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同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制服规程令》,对男、女学生制服的款式、用色以及材质做出了基本的规定:“男学生制服形式,与通用之操服同”,所谓操服,指军队操练时的统一服装,具有军装的元素。“女学生即以常服为制服”,“自中等学校以上著裙,裙用黑色”,此时的常服即是传统女性的袄裙装。此外,在颜色上,男女制服均为“寒季制服用黑色或蓝色”、“暑季制服用白色或灰色”、“一校中不得用两色”。配饰方面,制帽、帽章、襟章也作了规定。值得一提的是,还规定“制服质料,以本国制造品之坚固朴素者为主”,主张使用国货。

年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法令,在保留长袍马褂的基础上,西装革履成为主要的礼服样式,这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学生装在推进新样式、引领新潮流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末留日学生带回了日本的学生装,这是一种改良西式服装。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初以欧美模式为本,建立近代学校制度,并学习西式陆军军服制订了男生校服的蓝本。学生装的形制比较简洁,以立领为特色,有三个暗袋七个纽扣;也有一个口袋、五个或六个纽扣不等的,通常为黑色、深色和浅灰色等。这种着装深受年轻学生和进步青年的追捧(图2)。

2.穿着学生装的日本留学生,20世纪20年代。学生装款式为立领、内附白色衬领,五粒扣,左胸一无盖挖袋,前身下端两个挖袋,有袋盖,方底摆,衣裤通常同种材质制作。(图片选自《中国服饰百年时尚》)

“五四”运动之后,上衣长过臀、衣领高至下颌、裙长盖至脚面、包裹严实的女装样式逐渐被一种清新的穿着所取代。相比传统的袄裙,这种新款式仍为上衣下裳的形制,但衣长和裙长均缩短。袖口宽大、露出小臂,俗称“倒大袖”;“月牙”(即圆弧型)衣摆至自然腰线附近;一改过去的马面裙变成宽摆的桶状褶裙。这种全新的装扮深受进步女学生的青睐,被称为“文明新装”(图3)。民国的女学生不仅打破传统的封建桎梏,和男生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这种改良的款式让女学生初现活泼和纯真,便于活动,又不失温文尔雅,引领了当时整个女装界的时尚。相比公立学校,教会办的女子学校在统一着装上更为讲究。图4所示是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该校由英国教会创办。12岁的林徽因和她的表姐妹就读于此校。深色上衣配过膝褶裙,领口和袖口还镶有蕾丝,下穿黑色长袜及黑色漆皮鞋,气质优雅。

3.穿“文明新装”的女学生,20世纪30年代。浅色短衣、黑色短裙成为女学生的标准着装,最初流行的“倒大袖”和圆下摆演变成各种更加方便、时髦的款式。

4.12岁的林徽因(右一)和她的表姐妹们,穿着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该校由英国教会创办,校服十分考究。(图片选自《百姓·百年——中国历史纪实影像研究》)

民国十八年(年)2月1日,教育部颁布《学生制服规程》,对全国各学校男女学生制服做了更为详尽的规定,并附有图示(图5)。其中指出高级小学及高中等以上学校女生之制服“衣分长袍及短衫式两种(短衫须用裙)但须全校一律”,无论是长袍还是裙“长达膝与踝之中点”。[2]年浙江省颁布《浙立省中等学校学生制服统一办法》,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指出“制服之质料,完全采用国货棉织品,且冬季得采用国货毛织品”。式样方面,“初中男女学生春夏秋三季采用童子军服装”,“冬季采用学生装”;“高中男生,四季均采用学生装,军帽(硬边软帽)并配备绑腿及皮鞋式布鞋(或皮鞋)冬季并制同色大衣”。“高初中男生之学生装,裤分冬夏两种,冬裤长过膝,夏裤长不及膝,袜冬长夏短,衣扣铜质花纹,高中学生冬季并用绑腿。”“高中女学生,春夏秋三季采用短衣黑裙(裙长须过膝)”“冬季采用长炮,(袍长不得及踝,裤长与袍长同)”。制服颜色方面,“初中男女学生及高中男女衣帽腰带春夏秋三季用黄色,秋季男生用黑色,女生用深灰色,绑腿用黄色,鞋袜四季均用黑色。”“高中女生,春秋二季用浅蓝色,夏季用白色,冬季用深灰色”。套数,“初中男女学生及高中男生,黄色制服至少两套,黑色制服至少一套”。

5.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制服规程》所附的图示。附图一为小学男生之制服:帽(甲)、冬衣(乙)、夏衣(丙)、冬裤(丁)、夏裤(戊)、外套(己、庚)、鞋(辛);附图二为初级小学女生之制服:冬衣(甲)、夏衣(乙),外套、鞋袜与小学男生同;附图三为中等学校男生之制服:帽(甲)、衣(乙)、冬裤(丙)、夏裤(丁),外套与小学生同;附图四为专门以上学校男生之制服:帽(甲)、衣(乙)、裤(丙)、外套(丁);附图五为高级小学及高中等以上学校女生之制服:长袍(甲)、短衫(乙)、裙(丙),外套式样与初级小学女生同。

童子军运动的勃兴使其成为低年级学生的校服。中国童子军是国民政府复兴社对少年儿童进行军事教育和训练的组织。年,全国各中、小学增加了童子军课,所以在学生中试行童子军服。童子军服分为男、女两式,男生着裤女生着裙。抗战前,一律用黄褐色的国产斜纹布制成,男、女上衣皆为西式连领式样,两肩各有肩章带,胸前有两只带盖的口袋。颈上系领巾,头戴圆形大沿帽。上衣左袋上端有蓝地白字(横两寸半,宽八分的横条,文字从右至左)“中国童子军”的胸章,左肩肩章带上覆蓝地白字竖写的条形肩章,上书学校校名,如“北平市立第五中学”、“北平市第五区第十三、四保国民学校”等。童子军腰间扎的是棕色的皮腰带,前面有个黄铜的圆卡子,上刻“智、仁、勇”字样,中为军徽(图6、7)。儿童打扮成士兵的模样,有板有眼,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ckzl/6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