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宝宝患上佝偻病,你得避开这些坑
佝偻病又被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因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国内三岁以内的佝偻病发病率为20%-30%,其中一岁左右是高发期。由于较高的发病率,佝偻病早在多年前就被我国列入小儿四病重点防治之首。都说育儿的道路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宝妈们该如何帮助宝宝避开佝偻病这个坎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警惕!这些原因导致宝宝患上佝偻病
佝偻病的全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顾名思义,导致佝偻病的根本原因是维生素D的缺乏。那么,哪些情况会导致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严重呢?
1、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
孕妇怀孕期间如果不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由于户外活动减少,接受阳光直射皮肤的时间和强度不足都将导致维生素D的缺乏。而孕妇维生素D的缺乏将直接导致胎儿的维生素D缺乏。
2、生长过速
早产宝宝的提早出生,未能从母体获取充足的维生素D,双多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比一般宝宝要快,维生素D需求量大,不及时足量补充的话也有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
3、摄入不足
母乳中所含维生素D十分稀少,大约在20IU/L,要满足宝宝每日IU维生素D的需求量,需要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至少喝20升母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配方奶中的维生素D添加量一般也比较少,按照标准的奶量喂养,基本也很难满足。此外,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以宝宝的辅食添加量更是很难满足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不及时补充维生素D滴剂,也容易患佝偻病。
4、日照不足
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中波紫外线照射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D。因此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的话就会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而且,隔着玻璃、涂抹防晒霜、高大建筑阻挡、大气污染和阴雨天气均会导致阳光阻挡和吸收部分紫外线;此外,秋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也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增加患上佝偻病的风险。
5、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提高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系统的活性,使维生素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所以,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婴幼儿也极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佝偻病的症状有哪些?
妈妈们经常说的宝宝晚上睡不踏实、爱哭闹、烦躁不安,盗汗这些症状经常被认为是缺钙导致的,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一般情况下,科学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都不会缺钙,出现上述现象多是缺乏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导致大脑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以上症状其实也是佝偻病的初期症状。
●佝偻病的症状
初期:由于神经兴奋性增高,患儿易激惹、烦躁、夜惊、多汗、枕秃。
激期:方颅、鸡胸、漏斗胸、手足镯、X或O型腿。
恢复期:初期和激期症状减轻或消失。
后遗症期:未及时治疗会造成严重的骨骼畸形。
婴幼儿该如何防治佝偻病?
针对小儿佝偻病的防治,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多个指导性文件,可供宝妈们做参考。
年6月26日中国卫计委发布的《中国育儿标准—0~6岁儿童健康管理技术规范版》中规定:
(1)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即可开始口服维生素D,每天IU~IU。
(2)早产儿、双多胎生后即加服维生素D,每天IU~IU,3个月后改为IU~IU。
年出版的《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中维生素D规定:
(1)预防维生素D缺乏:母乳喂养者每日口服补充—IU;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每日口服—IU,三个月后改为每日IU。
(2)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每日口服—0IU,一个月后改为IU。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佝偻病的患病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小儿易患的高危疾病之一。为了宝宝们的健康,宝妈们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在医生指导下,科学适量为宝宝补充维生素D。
文字
邵雷萍
图片
摄图网
编辑
邵雷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g/5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