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人年秋,两个陌生的年轻人
年7月7日,抗日烽火从华北卢沟桥点燃,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蔓延到华南地区。年10月,广州沦陷。位于广州北郊的花县,也陷入了日寇铁蹄之下。年初秋,战火蹂躏下花县气氛越来越紧张。此时,两个陌生的年轻人来到了花县赤坭镇古岭村,挨家挨户地敲响了村民的家门。他们是谁呢?他们要做什么呢?
77年过去了,当年年仅10岁的古福华,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古福华说:“他们来宣传说,有个教养院是政府办的,院长叫吴菊芳。政府派他们来沦陷区和半沦陷区,收养这些儿童,带去那里读书。到了那里有书读有饭吃,有书读有衣服穿。”
大批儿童无家可归
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的蔓延使大批儿童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甚至丧生于枪炮之下。在此严峻关头,宋美龄、邓颖超联合各界妇女,发出"欲救中国,必先救儿童"的呼喊,展开了营救难童行动。年,"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湖北成立。之后,全国多个省份纷纷成立保育院,收容各地难童。广东儿童教养院也在当时省政府所在地韶关成立,由时任省政府主席的李汉魂将军的夫人吴菊芳女士任院长,肩负起抢救广东沦陷区难童的任务。当时分成了十个队,其中第四队工作队是在国泰这边活动,抢救沦陷区、战区沦陷的那些难童。大概三水、花县、清远、佛山、南海、从化一带的这些儿童。
水深火热
年9月,第四难童抢救队冒着枪林弹雨,来到赤坭、炭步一带的村庄,拉开了抢救花县难童的第一幕。尽管抢救队员们一再向乡亲们保证,这些孩子会得到政府的尽心保护,但当时并没有太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交付给抢救队员。古福华回忆说,当时他们村只报了十二个孩子。
古福华回忆往事
三天之后,在一个初秋的早晨,古福华带了两件薄外套,离开家门,他甚至没来得及跟母亲道别,就匆匆忙忙赶往乡公社集合。古福华说:“我母亲要顾着做搬运的工作,一早就出门了。我妈妈不知道我走,我离开了她都不知道。”
在一位抢救队员的带领下,12个孩子走了一天一夜,来到了北江码头。一百多名来自花县各地的难童已经在这里集合,他们将乘船离开花县,前往韶关的广东儿童教养院。
这是一趟艰难的航程
这批难童乘坐的是雇来的20只大小不一的木船,船小人多,拥挤不堪。从没离家的孩子们非常兴奋,但抢救队员深知,这将是一趟异常艰难的航程。
正当这一百多名孩子在北江河上艰难前行的时候,抢救队员马不停蹄地来到受日机频繁轰炸的的花山地区,继续搜救难童。在当时花县政府的帮助下,抢救队员在赤坭镇国泰刘万源村的一所祠堂内,办起了一所难童临时收容所。当时家住花山镇花城村的年仅12岁的冼政光,是第二批受助难童。
孩子们得到悉心照顾
从花山花城到赤坭国泰的二十多公里路,抢救队员和孩子们足足走了两天两夜。第二天的日落时分,孩子们终于踏进了国泰临时收容所的大门。他们在这里暂时休整,等待转移。
收容所内的孩子们过上了有组织有规律的生活。而此时,经过20天的艰难跋涉,第一批孩子,也终于到达了韶关。第一批孩子暂时安全了。而在国泰收容所的孩子们仍然生活在动荡与不安之中。当时飞机来花县空袭非常频繁,天天都有飞机来,不是炸这里就是炸那里。他们有防空监视哨,抢救队一接到警报信息之后,就马上吹哨子,把小孩子集合在一起,由队员带去收容所后面的山林。进了山林里面,在那些隐秘的地方,树林比较密的地方,或者是山坳里躲起来。
收容所内的生活
到了第二批难童向韶关转移的时候,谁也想不到,更大的危险正一步步逼近。由于枯水期已过,按照抢救队员的计划,这一批收容回来的难童人数凑足人,就将乘坐两艘大木船转移到韶关。但10月上旬的一个傍晚,抢救队员接到前线发来的紧急情报:日军进攻白坭,前线告急,收容所的几十名难童要尽快转移到韶关。木船悄悄穿过夜幕中的广州,沿北江向韶关驶去。大家以为已经到达安全地带,没想到,危险离他们更近了。
到了清远,大概八九点的时候,又接到通知了,说今晚一定要赶过清远洲心镇,船一定要赶过了洲心,否则日本军就会从四会截过来,所以那一晚连夜行船。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抢救队员们片刻都不敢停歇。为了摆脱追击的日军,抢救队员和孩子们星夜兼程,连续行船七天七夜,终于平安到达韶关市曲江县。在沦陷区黑灯瞎火,来到了韶关灯火辉煌,那时候难童们都很高兴。
广东儿教院陆续扩充
由于从广东各地收容回来的儿童越来越多,广东儿教院陆续扩充至7间分院,冼政光这一批孩子被编入位于连县的广东第二儿教院。
年11月,国军与进攻的日军在梯面西坑王子山展开了阻击战。尽管国军顽强抗战,但终因日军装备精良,国军寡不敌众,被迫撤退,伤亡惨重。花县局势更加紧张。在炮火连天的沦陷区里,抢救队员冒着硝烟加紧抢救难童,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又从花县各地抢救了一百多名儿童送往韶关大后方。
仅3个月的时间,抢救队在花县抢救出难童多人。这些孩子们来到了位于韶关的广东儿童教养院,过上了新的生活。在抗日战争那漫长而又极其艰苦的岁月里,难童们在儿童教养院内,不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可靠的保障,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系统涵盖小学、中学、职技等多方面。战乱并未阻碍难童们在学业上的进展,他们在战火的洗礼中,在儿童教养院这个大家庭中茁壮成长。
冼政光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山大学
年,冼政光以广东儿教院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广东力行中学录取,年,又以广州地区特优成绩考入国立中山大学。而古福华在广东儿教院毕业之后,年仅15岁的他加入了红军游击队,随后他又成为了一名部队卫生员。再见家人,已是十年之后。少小离家老大回,与亲人再见面时,已是相见不相识。
少小离家老大回
他们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在战争的巨大阴霾当中,得到了特殊的保护。他们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直接受害者,却又是幸运儿。如今,健在的难童们都已是阅尽人间沧桑的老人,往事如烟,历史和现实的冷暖都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而特殊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感情。
广东儿教院毕业生照片
年至年间,广东儿童教养院保护了3万多名儿童,在漫天烽火的抗战岁月中,为这群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文/董苑卡黄永奎图/刘黎)
编辑:郭婉勋
你是本土花都人,你要了解祖先
你是新花都人,要了解花都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g/6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