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边的视频师全国唯一特等奖视频
走过雷打石的路
翻过仰天窝的山
趟过小谷溪的水
也看过大风顶的景
千万次湿润双眼
千万次叩问初心
千万次魂牵梦萦
终于听到花开的声音
当前路成了来路
当他乡成了故乡
当陌生成了熟悉
我和你是难舍难分的姐妹弟兄
若今天就是一生
若沧海可为桑田
若一瞬凝铸永恒
我愿用最后一滴热血温暖凉山
再化作大风顶的石头
在一年看三百六十五次花开花谢
在一天看二十四次太阳升起落下
但最爱那一千次回眸
回眸
直到最晚的一枝珙桐
也如花绽放
“只要你想上学,永远都不怕晚”教育在大山深处的马边县是一件奢侈品,尤其对于女童。
年冬天,陈劲松和同为北大校友的省纪委监委挂职干部刘凤祁等人一起,第一次来到全县最偏远、堪称“贫中之贫”的村庄——民主镇小谷溪村,在村小教室发现了15的岁彝族姑娘立古曲子。
立古曲子采访图片
大城市里15岁的孩子正紧锣密鼓地迎接中考,而同龄的曲子只能和弟弟妹妹们同读一年级。曲子家走到学校要两个小时,家中有5个弟弟妹妹,父亲外出打工,母亲无法每天送他们上学,只有等到弟弟妹妹都能自己走路了,她才能跟他们一起上一年级。
在马边工作期间,陈劲松到笋山送法上门劝回辍学孩子。
曲子成绩名列前茅,但因大龄入学性格有些内向。陈劲松还记得,曲子第一次看到他们陌生的一行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陈劲松起初以为她是高年级同学,班主任告知情况后,他吃惊又感动。陈劲松想到自己13岁的儿子在城市里已经念初一,“都是一年级,但是完全不同的一年级”,他对曲子说“你要勇敢地抬起头,千万不要不好意思,我觉得你挺了不起!”他鼓励这个小姑娘:“只要你想上学,永远都不怕晚。”
年7月,陈劲松到小谷溪村接第一期桐华培优班学生到校。
这次调研回来,陈劲松再也坐不住了。他向领导汇报、与教育部门同志沟通,说这些孩子虽然上学晚,但并不是天生的差生,应该多帮一把、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想办法把他们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年7月,陈劲松向首期桐华培优班学生介绍北大社会实践团支教志愿者。
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在马边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和教育局的组织下,县城最好的小学民建小学等很多老师在不考虑报酬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参与,县城碧桂园职业中学提供教室和宿舍,在年暑假办了一个月的试点班,名字叫作“桐华培优班”,为了“让最好的老师教最困难的学生”,为了实现这个夙愿——“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在教育扶贫路上,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朵朵珙桐灿然绽放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山上有一种花,名曰“珙桐”,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生于高山,树大如桑,花色胜雪,花形似鸽,花期在五月。虽比其他花开晚了些,但高山上连片的白色珙桐花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傲然绽放,这是马边最纯洁的希望。
“桐华培优班”的名字便由此而来。这里的孩子是大山里的花朵,他们或因家庭重担,或因交通不便,或因文化封闭,没能及时步入校园以逐梦一生。幸运的是,大山深处仍能得到阳光普照、雨露润泽。
年1月,陈劲松回访桐华培优班学生,并送去北大字样书签。
在纪委监委等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领导、各方面关心重视下,在马边广大扶贫干部和教育系统的共同尝试探索下,“桐华培优班”实现了从试点到全面推开。培养语文能力、教授正规的音美课、与北京大学到马边参加社会实践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互动……立古曲子等等“大龄学生”迅速成长。新学期伊始,曲子已经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
曲子之前总是担忧自己能否读完小学,现在她有了新理想——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走出大山,如果有机会的话,回小谷溪村教他们”,谈到理想,腼腆的她眉眼尽是笑意,青春洋溢,宛如最灿烂的珙桐花。
立古曲子谈到梦想
还有一片珙桐花海在蓄势绽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在年拿出专项帮扶资金,支持马边常态化开办桐华班,四川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g/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