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武汉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导读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又称“烽火摇篮”、“小黄埔”,她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武汉,是由妇女界进步人士、国共两党军政要人、各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为着“抗战爱国、抢救难童”这个共同目标发起创建的。她首创了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的战时教育事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武汉市档案馆馆藏资料《良友画报》对该会有详细的系列报道,其中多幅照片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向世人述说着抗战岁月中伟大的母性之爱。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宋美龄(前排中)及副理事长李德全(前排右二)在成立大会时与部分理事合影

携手同心,聚首武汉共创烽火摇篮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华东地区相继沦丧,产生了大批失去父母亲人的孤儿难童。国民政府西迁后,各方人士云集武汉,一时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时任中共长江局委员及妇女组组长的邓颖超会同救国会的安娥、徐镜平等人倡议组建战时儿童保育会。邓颖超亲自找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商议,请她主持筹备工作。为了推动国共合作和更好地获得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邀请宋美龄出面领导保育会。

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开幕式

年3月10日,战时儿童保育会正式成立,随即派出运输委员会和抢救队奔赴各个战区,数十名青年妇女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机轰炸的危险,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把难童带回到保育院。

共产党员曹孟君在徐州抗敌协会和彭晓浩女士的支持下,成功抢救出一批儿童后,4月下旬再次赴徐州,至5月上旬遭遇敌军围城。曹孟君只能把本地余名儿童送到一座基督教堂,与老师们带着剩下余名外地儿童一道突围。城内两军激烈交火,城外日军坦克横行,到处都在爆炸,军人难民挤成一团,难童与老师很快就被人群冲散。经过8天8夜的奔跑和四处躲藏,曹孟君与孩子们来到河南省驻马店,坐上了开往汉口的列车。曹孟君抢救小队从汉口出发时16人,安全返回的只有7人,而顺利来到汉口的难童只剩14人。

保育院儿童对新来难友讲述故事,宋美龄到堂旁听

5月1日,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医院正式开办。保育院还收养战区难民无力抚养的子女。起初因一般民众对战时儿童保育会尚不了解,不愿将子女交外人教养,经抢救队大力宣传后,情况才有所改善。10月20日,日军逼近,汉口临时保育院门口挤满了拖儿带女的武汉市民,家长们都跪地乞求保育院接收儿童。保育院那一天接收了0余名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几个月。

保育院儿童在露天广场上午餐

倾情付出,让孤苦的难童重展笑颜

难童大多来自战区的贫苦之家和因战争失去亲人流浪街头的孤儿,身体健康状况极差,正如李德全所讲,“儿童初来多是癫病头,生恶疮,一副病弱的身躯和憔悴的面容。”

时任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院长的是中共党员李昆源,她的丈夫在山东聊城战役中牺牲,20多岁的她从此把毕生的爱都献给了孩子们。工作人员也都是先进青年和爱国志士,其中大部分为女性,他们肩负着既是老师又是家长的双重责任,与难童们同吃同住,将自己节约下来的钱给孩子买水果、饼干、糖果等食品,每天实际工作达18小时之多。孩子们逐渐变得清洁、健康、活泼可爱了,他们称呼年长老师为“妈妈”,青年老师为“大姐”,师生关系亲密无间。

难童上课情形

《良友画报》的编辑马国亮曾以《伟大的母亲》为题,讲述他参观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的所闻所见:“保育院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在这间三层的大洋房子里,课室、寝室和食堂,还有一个很大的广场,足供游戏运动之用。每个孩子都挂着愉快的笑脸,阳光仿佛都照临到每一颗小小的心上。”“蒋夫人(宋美龄)和冯夫人(李德全)对孩子们说:我们和其他许多夫人们都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快乐是妈妈们所给予的。”

图中护士为德国人汪小玲女士,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参与伤兵救护工作,并兼任保育院儿童的保健事务

保护未来,用母爱弘扬中华美德

武汉沦陷前,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师生随战时儿童保育会一起迁至重庆。在最后一批余名师生在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安排下,搭乘轮船离开汉口时,孩子们满含泪水的唱起了保育院院歌:“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去了土地,我们失去了老家,我们的大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他的军阀。我们要打倒他,要打倒他,打倒他!才可以回到老家,打倒他才可以看见爸爸妈妈,打倒他,才可以建立新中华。”

邓颖超(前排左三)、李德全(前排左五)在第一保育院与部分保育会理事合影

抗日战争结束后,战时儿童保育会退出了历史舞台,她抢救和保育了近3万名苦难儿童,是抗战时期各难童救济团体中成效最突出的一个。保育会的工作人员以伟大的母爱,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爱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邓颖超自始至终担任保育会常务理事,组织妇女界积极参与难童救助教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在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50周年之时,保育会师生欢聚人民大会堂,邓颖超专函致贺。会场上,已两鬓染霜的保育生们情不自禁地齐声高唤:“妈妈您好!”当年的保育生有的为抗击侵略者牺牲了生命,有的在建国之后成为专家、学者等各行业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武汉市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读档”







































鍖椾含瀹夊叏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鐧界櫆椋庡北涓滃摢瀹跺尰闄㈠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j/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