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学前教育体制与机制建设概略
(会宁县第一幼儿园)
自从国家第一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的十年间,我县严格遵照国家及省、市学前教育政策要求,结合县域教育工作现状,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支持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力推动了全县学前教育事业内涵发展、全体幼儿全面发展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中川镇中心幼儿园)
一、制定与落实会宁县学前教育“六项核心发展策略”,实施“三项重点工程”。在宗旨目标定位上,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核心,突出“健康成长、快乐发展”两个重点,做好“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三个养成,统筹“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四类活动,推进“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落实“尊重与关爱、保教并重、以游戏为主、因地制宜、环境育人、整体性教育”六项原则的发展策略,指导幼儿园探索和凝练办园品牌,实现“一园一品”、“一园多品”的办园特色和园园有特色、班班有特点、生生有特长的办园风格。在重点工作布局上,全力做强园本课程建设、教育环境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三项重点工程。
(翟家所镇中心幼儿园)
二、建构并实施会宁县学前教育“五体同心”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及《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白银市幼儿园分类评估标准(试行)》等政策文件为政策依据,建立园务委员会领导下的、园务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的“幼儿园管理”、“队伍建设”、“设施与环境”、“教育教学”、“保健保育”五个工作小组,共同服务或服从于“幼儿园教育内涵发展、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及全体幼儿主动、生动、全面发展”这一中心。“五体同心”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保教工作粗放式管理状态,保证了幼儿园教育工作有清晰的主线、明确的目标与具体的标准,既突出工作重点,又兼顾整体发展,同时靠实了人员的责任,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件件能落实”有了机制保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力推进了幼儿园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会宁县学前教育“五体同心”管理机构图)
(一)在职责分工上,幼儿园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把握幼儿园教育目标与发展方向,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负责班子建设、制度建设、课程管理、经费管理、家长与社区工作、办园质量评估、“幼儿园管理”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等工作。队伍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保育员、家长、保安、保健医、厨师等各类人员培训以及教职员工保教工作过程性考核、“书香校园”与“文化校园”建设、“教师队伍”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等工作。设施与环境工作小组负责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区角(区域)建设、户外体育与游戏设施设备建设,以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生态化幼儿园建设工作;负责幼儿园学习、生活、游戏、运动等设施设备开发与配备及“设施与环境”档案的收集与整理。教育教学工作组负责教育教学计划制定、讨论与审核;监督并协助保教活动落实并进行及时评价;负责常规课程安排,探索形成园本课程;负责园本教研、教学改革及项目制学习实践工作以及“教育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保健保育工作小组负责幼儿健康监测、疾病预防和安全防护、生活常规教育、卫生习惯养成及幼儿膳食监督评估;负责“健康校园”建设工作以及“保健保育”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会宁县第一幼儿园室内区角)
(二)在保障机制上,全面贯彻国家及省市县学前教育政策要求,对照幼儿园评估标准,执行幼儿园各项制度,确保方向正确、计划科学、目标明确、过程有效、效果突出;重视机构建设,保持各组人员相对稳定,明确分工与职责,自觉完成各项任务;注重团结、协作、沟通、交流,有效组织开展组内、园内常规检查与评估工作;建立目标管理及责任追究机制,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将“五体同心”精细化管理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实施规划、方案、计划、总结、重要表册等文本资料责任人签字制度。
三、建立并完善会宁县学前教育责任区及“四级管理网络”。建立县教育局统一领导下的,以县直优质示范园为主体、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和行政村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责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责任帮扶,捆绑评价,共同发展”工作机制和“县教育局--责任区--乡镇中心园--村级园”四级学前教育管理与教学研究网络,按照“城区园创示范、乡镇园提内涵、村级园促规范、民办园有特色”的目标,全面促进全县学前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提升综合水平。
(会宁县第七幼儿园户外一角)
四、全面推行并科学运用幼儿园教育“三常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幼儿园教育,却有常法。这个常法即是:玩中学,做中学,研中学。
(一)“玩中学”是前提。幼儿园教育必须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解决了“拿什么玩,在哪里玩,如何玩”的问题,既是解决了材料、环境与方法问题。保证了材料、环境、与方法三个层面的教育建构,意味着确保了幼儿与材料对话、与环境对话和高质量学习的目标要求。主题教学统筹下的“集教”、区角、区域、户外常规活动都以“玩中学”为基本途径,并努力实现玩中养德、玩中启智、玩中健体、玩中储美、玩中寓乐的教育目标。
(平头川镇中心幼儿园园本项目课程《西游记》片段)
(二)“做中学”是重点。“直观感觉、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决定了儿童只能通过做以习得知识与经验。人生只有两件事,一是做人的事,一是处世的事。天下只有两种学问,一是做人的学问,二是做事的学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手是人的第二心脏,只有动手做,孩子才能感受到泥土、鸡蛋、石头、木块的不同;只有动手做,孩子才能知道剪纸、泥塑、木工、烹调的意义。
(平头川镇中心幼儿园项目课程墙面)
(三)“研中学”是方向。千万不要低估儿童研究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及学习的能力。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其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与经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对于学前阶段教育,“研中学”更加突出教师主导、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其中,主导引领是前提与保障,主体探索是目的与核心。
(汉家岔镇中心幼儿园)
五、着力践行“”环境建设与材料管理模式。“管理”是幼儿园教育资源管理与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策略与基本手段,是促进幼儿园走向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会宁教育及学前教育全体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管理”中的“2”指支持幼儿园教育发展的两个物质支柱:环境与材料;“4”指分区、分柜、分层、分盒“4分管理”。其中,分区是对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分区建设、分区管理,以营造自然、和谐的活动空间,保障幼儿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基本活动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分柜、分层、分盒是在分区管理之后对学习材料实施的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它能有效保证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促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条理性。“6”指教育环境安全管理6要素:整理、整顿、清洁、清理、安全、素养,也称6s管理;“1”即全力服务全体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这个中心。
六、强力推行“一体两翼”学前教育内涵发展模式
(一)着力凸显“一体”之本。始终坚持“儿童中心主义”这个“一体”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任务,严格遵循“尊重与关爱”的教育原则是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核心宗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儿童放在关键位置,沿着儿童生命成长的轨迹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初学站轮胎--图片来自草滩镇中心幼儿园)
1.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兴趣、需要与选择,尊重他们天马行空般的想法和富于创造性的做法;尊重他们别出心裁的游戏、创意无穷的绘画;尊重儿童就是最大程度地呵护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儿童就是把他们语言、绘画、游戏、行为看得足够重要,懂得欣赏、善于欣赏。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给他们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学习情境,提供本真的、朴素的、自然的、可以反复探索、无限创造的材料,让孩子经历足够感性的、身心投入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学习,获得持续深入的生命体验,并把体验变成思考,把思考内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尊重儿童的逻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审美、儿童的发展,邀请儿童共同参与并精心设计教育环境,共同完成教育探索。
2.服务儿童。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如教育课程开发、教育环境创设、活动材料投放、教育效果评价等等,都要以“满足儿童需要,服务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教育环境创设,一切“环创”必须基于儿童认知发展,其主题与内容必须突出儿童化、生活化、园本化,牢固树立“大环创”理念,把教育环境创设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区角与户外、自然与社会生活之中。教师要依照认知目标、领域目标、儿童当下活动目标权衡教育环境创设的意义与价值。从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动态教育环境建设到区角、区域、墙面、户外等静态学习环境建设,要看孩子参与多少、喜欢多少、发展多少、成就多少。实现“我的环境我创造,我的活动我安排,我的生活我做主”的教育目标。
3.发展儿童。教师工作的全部是为儿童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展示才华的舞台、生命成长的瞭望台。要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儿童在常规活动中的表现与需要,还儿童游戏与运动、表达与表现、欣赏与创造的权力;把发言权、决定权、创造权、发展权还给儿童,听儿童讲解教育环境创设、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生活经验获得、学习能力提升的感受。
(二)全心做强“两翼”之基。“”教育资源管理模式为幼儿园教育内涵发展构建了物质支柱,“主题+项目制学习”则是内涵发展的“中央处理器”。核心工作有四:
1.材料兼容。幼儿园无论是生活、学习、游戏、运动材料,还是“集教”、区角、区域、户外活动材料,都要渗透“一物多用”、“一物多玩”、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等理念,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兼容性与广泛性、多样性与层次性,要有足够丰富的常规材料,特别是经久耐用的低结构传统材料。如碳化积木、厚纸皮、石头、布料、绳索等。要善于“给常规材料赋予全新用途,让传统游戏赋予时代新意。”
2.课程融合。好的幼儿园教育更要做好各类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一是现代化幼儿园课程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离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继承与创新,中国特色、民族本色、地方特点幼儿园建设与发展将是一句空话。“传承国粹”的教育,须从幼儿园开始。二是游戏活动与五大领域课程的深度融合、与幼儿生活的深度融合,这是“课程游戏化,游戏课程化”“游戏生活化,生活游戏化”的保障,更是“玩中学,学中玩,学玩结合”的具体体现。三是变单纯的体育、艺术、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为“体育+游戏+艺术”、“体育+游戏+语言”、“艺术+游戏+语言”等更具挑战性、趣味性的融合性课程、综合性活动。
3.系统整合。集中教育教学活动、区角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四种基本方式,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功能。“集教”活动重点解决的是共性问题、普遍问题、主流问题、方向问题;区角活动满足的是儿童个性化学习、体验的需要;区域活动满足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户外活动适合大多数儿童需要并服务其全面发展目标。我们目前需要解决“集教”活动、区角(区域)活动与户外活动互不关联或突兀割裂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将其做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教育活动整体。即是对课程、活动、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将桌面游戏、区角(区域)游戏尽可能搬到广阔的户外,变“独乐乐”为“众乐乐”,变片面零碎为科学系统。系统性整合靠什么?项目制学习无疑是最佳选择,即,所有的活动以项目管理、项目分类、项目控制、项目评价的方式进行,而非目前这样随机与无序的状态。
(会宁县第六幼儿园钟鼓楼校区户外活动)
4.教育衔接。好的教育应该是一场接一场万众同心、众志成城的合力赛、接力赛,需要良好的社会衔接、家园衔接、幼小衔接。家园衔接的深度决定教育发展的高度,家园衔接的广度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幼小衔接的开端非始于幼儿园大班,而应该包括幼儿园阶段三年时间的所有时光。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奠基性教育。规则建立、习惯养成、学科学习起于斯,兴趣、爱好、态度、情感成于斯,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兴于斯。我们必须明白,真正意义上的幼小衔接也并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被动衔接,而是双向的、多元的,是要小学教育工作者主动伸手、顺势迁移、因势利导、顺性而育,继续培养兴趣、爱好、特长,继续光大其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继续塑造人性中最真、最善、最美的基因。
敏学乐教修德悟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j/6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