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8字育儿观

她是香港第一位女特首,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林郑月娥正式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新一任行政长官。

“唐楼子弟”,一路学业优异

林郑月娥祖籍宁波,年出生于香港,在湾仔一栋唐楼的板间房里长大。

唐楼,就是没有电梯和冲水厕所的楼;板间房,就是内地正在整治的“群租房”。

这种居住条件,内地人也曾习以为常,但近年已不多见

没有电梯、没有冲厕、采光极差、极度拥挤、消防隐患巨大,这样的居住环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香港的一个投影。

十年苦读,林郑留下一段成绩优异的求学之路。中学时,她曾满怀医者仁心,梦想悬壶济世;后来,她又立志成为社工,服务社会,为此,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社工系。大二时,林郑从社工系转到社会系,毕业后考录政务官,加入政府队伍。

她亦笑指自己几乎年年考第一,只有一次期中考只得第四名,就觉得是相当大的挫折,更回家大哭。林郑月娥自言多年仍记得此事,相信与自己爱面子有关,不过现时回看亦觉是小事一桩。

林郑月娥又指,会考因家人期望选择理科但未有获得佳绩,最后仍然选回心爱的文科,当时亦因为喜欢电视剧《北斗星》中刘松仁所饰演的社工一角,因而选了社会科学院希望做社工,但最后发现大学生涯不应太快以专业为主,认为读社会学更能够扩阔眼界,增加她对各方面的认识。

青年时期的林郑月娥

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往往为未来的人生埋下伏笔。贫寒的出身让林郑十分懂得珍惜,林郑月娥亦有于访问中回忆自己童年往事,虽然自己基层家庭出身,但未有羡慕他人,亦不计较生活物质,她曾笑言,现在只要晚上回家洗澡时打开花洒能有热水出来,就会觉得好幸福。

出身寒门,勤奋苦读,热心公益,教会她不畏惧、不退缩,同时又满怀同情心。正是这样的特质,让她在担任发展局局长的5年期间,赢得“高民望、高效率、高政治能力”的“三高”美誉。

林郑月娥:为了孩子甘愿放弃行政职务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了她的专访。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句话:“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

原来,虽然身居高位,但母亲的角色,在林郑月娥的生命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

她的两个儿子,中学是在本地传统津助学校华仁书院就读。其后,她为了当时正值青春期、躁动不安的长子节思,决定一家往英国生活,她向政府申请降职调至伦敦办事处工作,两名儿子便在当地升学。虽然后来她回港工作,但儿子留在英国读书,原因包括学习香港没有的学科,“他们想读俄罗斯文、古希腊文,作为家长我随便他们学。”

她对教育的理念是一定要宽松,从来不会要求孩子要学什么或修读什么科系,两个儿子“从来没有补习,也没有学小提琴,也没有学奥数什么的”,结果两个儿子都毕业于知名学府剑桥大学。

她以过来人身份分享指出:

“小孩自己会学,你只要给他一个启发、富满足感的环境,他们自己会学,尤其是今天网络发达,不用你灌输知识,反而要培养追求知识的热诚跟动力。”

林郑月娥有个朴素的念想:年幼时,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陪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她的育儿观就是8个字: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林郑月娥非常疼爱两个儿子,总是争取时间一起吃饭,还常常亲自下厨做饭。

她提及自己的两个儿子时称,自己从来不打儿子,又指子女的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比如年幼时,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时间是必不可少。所以我从来不请海外佣工,这样会让自己有‘纪律’,准时下班照顾两个儿子。”

林郑月娥说,到子女稍微年长时,就要平等交流,不要以大人的口吻去教训他们,“我们当时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和今天完全不同,当时不能上网,吸收的知识有限,但现时青少年每天都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事。”

林郑月娥又指,到子女长大之后,就要以朋友方式和他们相处,学会放手让子女去经历。

  

林郑月娥笑言,当初孩子们说要出外闯时自己都会担心,但明白也要放手让他们开拓眼界。她更认为,父母过分关心会造成无形压力,现时互联网发达,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有心不会阻碍沟通。

她强调,要达至家庭共融,重点就在于“一齐讲、一齐听、有商有量”,若父母可以多从子女的角度了解他们,子女不但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会享受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陪伴教育有多重要?

没有陪伴,爱不在身边,在孩子心里,他也依然很孤独。

拒绝陪伴,就是缺爱。那些缺爱的童年,会撕裂成内心最深的伤痕,一辈子都无法痊愈。

我们来看一位知名作家真实的故事。

父亲和哥哥相继过世后,心底仍有孝心的某知名作家试图与母亲一起生活,以便照顾母亲。然而,成长伤痛使作家与母亲根本无法握手言欢。

为寻求缓解水火不容的母子关系,作家甚至携母亲上了某一档心理访谈节目。

在这期访谈节目上,作家说了一句震惊国人的话:

“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

语惊四座的背后,有一道长长的成长伤痕。

原来,作家的父母是工作狂,一岁半就把他送进了保育院,将他和小朋友们放养在一起,两个礼拜回一次家,有时甚至四个礼拜才回一次家。

在作家眼里,母亲是这样的妈妈——只生不管,哪怕儿子生病了,都不肯放下工作陪伴儿子。到当了奶奶,才开始学做母亲,可一切都来不及了。

作家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少年时候,有一次他做阑尾手术,家里没有一个人陪伴,非常孤独和害怕,特别希望母亲这一刻能在身边陪自己,可母亲还是令他失望了。

明明父母双全,为何作家却活得像个绝望的孤儿?父母真的是忙到一个小时的陪伴都没有时间吗?

为人父母职责的空缺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比如这位作家,从小到大,他把自己当成被母亲遗弃的孩子。

而母亲对他在心理上的抛弃,导致他同样在心理上流放自己的母亲:作家一直无法原谅和接纳自己的妈妈。

在母亲撰写的传记里,就记录了这样的对话:

母亲问:“小儿子,你能原谅妈妈吗?”

作家回答非常干脆:“不能。”

母亲说,听了这话很难过,认为儿子真是错得离谱,不应该对自己的亲妈这么决绝。

很多父母就是这样自以为是。自己决绝,却不允许孩子决绝;自己不亲近孩子,却要孩子亲近她。

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哪怕生了不管,哪怕是让那个从我身上掉下的肉独自在世间漂泊流离,但我还是他的父母,他还是我的孩子,血缘会让我们自然亲近,想让他几时亲近我,他就会几时亲近我。

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这一程山水,与孩子相遇,这一程风雨,陪孩子成长。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作者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及时撤下文章,先致以歉意。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澳际教育诚意推荐。

戳“阅读原文”,世界名校招生会一键报名!

↓↓↓

赞赏

长按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那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ld/15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