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读后感来自中
《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读后感
高一国际三班周小涵
本书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全稿既成,掷笔茫然,时空交错,人世沧桑。揭开尘封已久的往事,重现逝去的青春年华,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能不怅然?能不自惭碌碌?
作者张紫葛,在抗战期间深受宋美龄赏识,任其机要秘书,建国后执教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政法学院。在反右倾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后以“反革命骨干分子”被捕,服苦役十五年。入狱前,被打瞎右眼,打聋左耳,出狱后左眼也几近失明。得以平反后,回到校园重执教鞭,用空镂格板只剩光感扪摸书写草稿,由其妻子整理抄正,完成了一系列震惊文坛和学术界的回忆性作品。其中这一本,是从一个机要秘书的视角,再现了抗战期间宋美龄的经历和言行。
从促进海峡两岸沟通、交流和统一的愿望出发,为纠正诸多传记对宋美龄的讹误,作者秉笔实录其亲见亲闻,有宋美龄主持全国妇女委员会和战时儿童保育会时的工作、活动细节;有带领名门闺秀春游劳军的细腻镜头;有慰问伤兵、抢运难童深夜奔波的特写;有访医、煎药、家宴、野餐、村镇并肩漫步的家庭生活记叙;有对社会议论、流言的坦率回应;有与卢作孚、史良、邓颖超、郭沫若、吴贻芳等人的交往;有协调将领关系,面斥外国密使的政治、外交密记;更有从未披露的解中共新疆出狱人员西安之围的各种史实。
作者未用一个评价性词语,仅用可信度很高的事件和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宋美龄出众的风度、优雅和才华,更有她的勤恳能干和坚韧爱国;但作者在另一个侧面也呈现了在日军铁蹄下国民党统治下我国社会的惨淡面貌。战争的动荡,人民的疾苦和蒙昧,上层统治的腐朽,基层行政的混乱。宋美龄的种种才华与美丽,却造成了她与一个混乱的荒芜的年代的格格不入,透过这种格格不入,我们能真切地触碰历史,窥见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人心所被的各种必然原因,以及这种必然性背后的无奈。
一次,在见识了一个医务人员恶劣的工作态度,更是遭受了毫无根据的辱骂后,宋美龄义愤填膺地自语:
“孙总理说的好,我们中国没有资本家,只有大贫小贫。我说,应该再加上一句,我们中国,今日之中国,没有文明,只有野蛮、愚昧!”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愤青都说得出来,而给我以深深感触的是下一句,她这样说:“嗨,我们的使命太艰巨了。”
作者写这本书,以及我为大家推荐这本书,均与政治无关,而是想要发掘两者间某种相通的东西,某种维系两岸一个民族的东西——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精神。去看一个人如何经受时代的考验,又如何为时代做出贡献。去领略宋美龄具有的,或说宋美龄所代表的一个阶级具有的、和每一个觉醒的中华儿女一样所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反思,我们作为享受成果的一代,真的应该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意识到我们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改善社会而非抱怨社会。应该思考如何在低俗思想和文化泛滥的年代坚守自己信仰的一片净土,或至少是坚守自己纯净的述求和明辨是非,经受时代对我们的考验,为我们的时代做一些贡献。
书中摘录一段对话(宋美龄—陈纪彝)
“这位史小姐真麻烦!”
“但她是个老好人,并不坏!”宋
陈:“我宁可和邓颖超打交道,不愿和这位史良小姐周旋,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宋放下笔,说:“你错了,亲爱的,史良并不是小鬼,宋美龄更非阎王。我一向认为,政治、宗教都该信仰自由,不能把信仰和人性混淆。我们反对异党异教分子,只是信仰上的冰炭不容,但不能因为信仰相反,就轻视人家人格,抹杀人家人性上的真善美。”
陈:“请原谅,我真不能理解。照你这么说,党派之争怎么解决呢?”
宋:“像美国那样,全民投票选举,谁当选了谁任总统、谁执政……”
陈:“比如说,毛泽东、周恩来,或者蒋委员长,谁当选了,谁当大总统?”
宋:“正该是这样。”
陈:“亲爱的,你简直奇怪呀!”
宋笑道:“要知道,我们是在聊天,是在说我内心的善良愿望,本来嘛,人权天赋,每个人都应该有政治信仰的自由权,用武力征服是违反人性的,可……”
陈纪彝抢上说:“只能用武力反对武力?”
宋美龄说:“不要想得太复杂!现在只能有一个念头:国共合作,全面奋战,团结一致,打倒日本侵略者!”
全书在最后附了一封邓颖超在年给宋美龄的信,我就把这封信的结尾作为我的结尾:
环顾当今世界,风云迭起,台湾前途令人不安。今经国不幸逝世,情势更趋复杂。此间诸友及我甚为关切,亟盼夫人与当政诸公,力维安定祥和局势,并早定大计,推动国家早日统一。我方以为,只要国共两党为国家民族计,推诚相见,以平等之态度共商国是,则一切都好商量,所虑之问题均不难解决。
我亦年逾八十。今虽卸却政务繁荷,然念念不可置之者,唯国家统一一端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与夫人救国之途虽殊,爱国之心则同。深愿与夫人共谋我国家民族之统一,俾我中华腾飞于世界。
我与夫人交往,数十载矣。历时弥久,相知愈深。直率陈言,尚祈谅察。海天遥隔,诸希珍重。临颖神驰,期待回音。即颂
大安!
二中高一周小涵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ld/3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