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为主体,MadeinChina

来源:中制智库

作者:新望(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指出:“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而言,双循环格局下,尤其内循环为主体的格局下,下一步该怎么走?本文作者给出了自己的五点思考。

“双循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概念。“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应该是中央对宏观形势、对国际形势、对未来经济政策的 判断。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判断?能不能实现内外互促的良性循环?双循环格局下,尤其内循环为主体的格局下,中国制造下一步怎么走?

1

国际环境变了,中美关系的性质变了,而且具有长期性

“双循环”这个判断,首先体现了中央应对疫情以后出现的外部环境变化的一个底线思维,某种程度上也是最坏打算。底线思维,其底线也还是在调整当中。内循环为主体,内外互促,这个判断是不是到底了?现在还很难说。但这个提法应该代表了中央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 的,也可以说是最为严峻的预判。

国际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年4月份的中美 以来,国际环境、国际局势一直在变化,变化太快,以至于都来不及梳理。40年来,尤其最近这两年,国际环境的变化最为剧烈,甚至超过年。美国股神巴菲特说“活见久”,我们这个岁数的人也可以说是活见久,大家都想不到。我们曾经以为对外开放这件事是没有商量的,是天然正义的,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别人把门关上了。中美关系的快速变化,就连国内一贯持反美立场的人,也没有料到今天中美关系会如此糟糕。从年10月4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哈德逊研究所演讲,到年10月份的特朗普联合国发言,到今年5月份白宫公布《美国对华战略》,再到最近美国对香港自治法案的颁布实施,现在已经再不是 了,中美关系的天变了,性质变了,已经升级到了新冷战阶段,而且是真正的冷战。

现在,贸易谈判已不重要。疫情以来,尤其港版国安法颁布以来,贸易问题、经济问题已居于次要,意识形态之问题、政权政党政治问题,成为主要矛盾。中国是美国的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其舆论动员已经完成,对华鹰派彻底占据上风,而且两党两院、民间、媒体、企业界,从来没有这么一致过。可以预测,美国对华战略不会因为总统换届而出现大的变化。

美国开始加紧去中国化,甚至扬言中美脱钩。自年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包括俄罗斯)签订“瓦森纳协议”以来,西方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出口,始终保持10年左右差距的封锁,这个协议至今还在执行,而且每年都有评估。从去年到现在,美国对中国高科技 封锁的实体名单已增加到家左右。不仅包括企业,还有高校科研机构,尤其对华为的围猎,可以说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技术封锁的同时,宣布四家新闻机构为政府代理,停招并驱赶涉及国防科技的中国留学生,严查与中国有合作的在美科学家和研究项目,宣布关闭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最近《纽约时报》干脆放风说全面停止共产党员及家属赴美旅行签证,军人和国企高管也将受到限制。

香港自治法案颁布之后,涉及此法的个人将从美元结算系统剔出,否则制裁相关金融机构。这不仅危及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对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业务和对外贸易将带来 性 。中国的工农中建几大行已在演练与美元结算系统脱钩,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明确选边站,承认四年前海牙法庭判决,菲律宾、越南、印度、日本,趁机蠢蠢欲动;甚至在中国印度边境冲突中,俄罗斯也站在印度一方。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可以说到了冰点。特朗普上台以后,一系列退群动作,既有美国优先的考虑,但也有越来越明显的去中国化意图。逆全球化与去中国化交织之下,未来全球经济很有可能是两个群,两条轨道,两套规则,两套体系。美国建一个群,由美墨加扩充到美日、美欧,实现自由贸易,同时各方签署排除与中方合作的毒丸协议。美国已宣布正式退出世界卫生组织,未来,不排除在联合国等其它国际机构以共同价值观为名搞一些新动作。只要是中国参加的机构,美国就有可能搅局。美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在全球孤立中国。疫情给了特朗普政府一个借口,以“隐瞒疫情”为名甩锅,加速围堵中国。中央提出“做好较长时间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较长时间”是多长时间?有可能是5年,也有可能是10年、20年。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各国交通来往突然中断,美国和欧洲国家发现一些重要制造业产品太过依赖于中国。以往追求效率 化,产业链过长过细,过于复杂,过于脆弱,疫后,为保证重要产品供给安全可控,各国开始重视产业链的稳健性、安全性。产业链的区域化将代替全球化,成为块状的全球化。继年金融危机美英等国“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之后,西方国家又开始新一轮产业链回迁和重构。

全球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开始内缩化背景下,中国怎么定位?一个叫内循环为主、内外互促的新格局便呼之欲出。未来的全球化将是基于内需的全球化,这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新版本,也是全球化的收缩版。

2

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现实,也要求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互促

内循环为主体,内外互促,既是无奈之举、底线思维,也是理性选择和主动的转型跨越。有没有中美冲突和疫情,这个转变都会到来。

中国曾经是本轮全球化的 受益者。年中国入世,黄金十年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年,中国成为世界 大商品出口国;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 制造业大国;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WTO依托于二战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建立的世界经济体系和运行规则,中国搭了这个便车,而且也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分得了全球化的巨大红利。

中国加入全球化,既是一个黄金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化的粗放式发展阶段。但现在,我们原来的那种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已经逐渐在递减,甚至说这种优势都已经没有了。

所谓后发优势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失败成本,没有探索成本,别人已经付出过了,后来者只需模仿即可,叫模仿式创新。中国制造业的模仿能力是全世界所有隐形 企业都害怕的。模仿与被模仿的产品质量差不多,但价格低到无法想象。后发优势还有一个就是所谓“市场换技术”,中国的汽车业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有没有西方人诟病的“强制技术转让”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利益博弈问题。西方拿出来的一般都是品牌,核心技术并没有拿出来。当然,我们也可能一开始不太重视专利、发明。中国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专利、发明这些概念比较淡薄。但时至今日,该模仿、该追赶的都已经模仿追赶得差不多了,我们的后发优势已经衰减殆尽。而且,一个国家只满足于后发优势,失去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后发优势,就会变成后发劣势,永远落后于人。任正非讲过一句话,大家都到无人区了,谁模仿谁?只有靠自己了。

比较优势也基本上快没有了。主要的市场要素,比如说土地、劳动力、环境、社保这些,可能比越南柬埔寨还有点比较优势,但是像东南沿海深圳一带的土地价格,和美国都差不多了。而且,过于强调国际分工中自己的所谓比较优势,自然就是永远落到微笑曲线底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别人一掐脖子,呼吸就困难了。

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递减到近乎于零。如果继续要从全球化当中获益,必须另谋出路。中国大规模的粗放式的全球化阶段已经结束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必须要有所改变。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度发展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从外向发展转向内向发展,结束低附加值加工出口和粗放式全球化,开拓内需,实现良性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自主发展。

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一度达到了60%、70%,现在也在30%左右。大的经济体,都是内循环为主,美国的进出口只占GDP的16%。未来,中国的对外依存度还会不断下降。亚洲四小龙等小国家,可以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对大的经济体而言,过于依赖出口,过高的对外依存度,资源、市场“两头在外”,肯定风险不小,不可持续。这次疫情一来,全球经济停摆,保护主义抬头,问题开始暴露。

三驾马车的分析框架必须修正。要把内需和出口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把投资和创新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投资驱动、出口拉动到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动能转换。

3

实现内循环为主,内外互促,有没有可能?

那么,外贸尤其出口一旦停下来,或快速减少,国内经济能不能支撑内循环为主?回答是可行性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所讲:“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具有最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

首先,国内统一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打通内循环的基础工作已经完成。国内市场原先受行政区划影响,是分隔的、碎片化的。但有了互联网,企业经营地域范围的限制被打破。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国内的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电商+快递,以及现代交通和都市圈快速发展,交流、交换更加频繁、高效,对内放开,市场容量大大增加,启动内循环,已具备条件。

第二,中国人的消费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经济社会生活的底层基础已经有了革命性变化。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综合体、购物中心,而且,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实现所有消费,有人称作“手机社会主义”、“人工智能社会主义”。当然这可能也和中国人对数据隐私的保护比较淡漠有关系。但是,回想一下疫情期间,如果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ld/69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