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的顺溪,也有人专门著书了给点个

“青山翠竹、流水人家”,已是越来越多都市人的周末去处。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地方学者李炜编著的《顺溪镇》一书,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富有恬美景致的乡村小镇。

作者从历史溯源、山川名胜、明清古屋、乡贤名士、文化教育、民俗风物、故事传说和逸闻轶事八个方面对平阳顺溪进行了图文描述。上周四,该书作为《中国名村名镇丛书》之一,在顺溪镇举行了首发仪式。这是第一本综合介绍顺溪镇的书籍。

顺溪镇位于平阳县西部山区,地处鳌江上游,居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之腹地。它以溪得名,一条溪流贯穿全境。晚清温籍学者孙铿鸣的诗作:“清溪曲曲抱山来,万竹丛中叫画眉。不减桐江好山色,一竿秋水最相宜”,便是当地景色的美丽写照。

“顺溪不仅有令人称道的自然景观,还有许多异彩纷呈的人文故事”,李炜像穿越时空的旅者,将幕幕往事娓娓道来。

■出自望族的平阳县第一所女校

“明隆庆年间(-年),木材商人陈育球举家从大岙底迁至顺溪落户,成为顺溪陈氏始迁祖。这是顺溪历史上见于记载的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平阳县志办的退休老先生林顺道告诉我,陈氏选择顺溪定居,与那里盛产木材,木排可沿溪顺流而下,便于经营有关。”李炜还在地方志书中发现,从北宋宣和三年()至南宋咸淳十年(),陈氏家族一共出了11名文武进士。“一个家族要想具有威信和凝聚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后代,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之获得闯荡世界安身立命的本领。陈家,正是这样一个家族!他们在顺溪先后创办过文学堂、武学堂和平阳最早的女子学校——益智高等女学校。”

这所女校是陈氏子孙陈少文受时代潮流影响,于年在自家老四份大屋的厢房花厅——适舫创办的。当年春季招收了陈氏房族陈云翠、陈棉翠、陈苍翠等十几位姑娘为第一批学生,并聘请山门徐叶英当教师,以不同于私塾的办学形式上课。课程设有国文、算术,唱歌等。第二年,女学生增加到30多人,学校又聘请瑞安一位孙姓教师来任教。

“陈少文的儿子陈亦德担任校长一职,经费、校舍均由他家供给。这一创举,实开当时办女校之先河。”李炜指着书中的照片,其中一张是温籍教育家孙诒让书写的木刻校匾,另一张则是其堂兄温籍书法家孙诒泽撰写的碑文:少文中翰,好客乐善,热心兴学。郡邑名士过从几无虚日。曾于光绪戊戌冬筑此为招待所,兼以自适,命曰“适舫”。嗣同独办益智小学,借作讲堂。学务调查员至者,皆极称其光线最合学校之用……“适舫当初作为教室的两个房间,至今还完好无损,现在大多用来举办国学讲堂或妇女活动。”

照片中的教室在镂空的雕花窗棂下显得格外古朴、精致,它在岁月的更迭中似乎并没有变化多少。

■远离烽火的战时儿童保育院

从《平阳文史资料》作者、顺溪老人陈圣义提供的资料中,李炜读到了抗战时期有关顺溪镇的故事。“当时,顺溪镇接纳了浙江省第一保育院多名难童,这些难童在陈氏大屋安全、快乐地度过了两年零四个月的时光。”

浙江省第一保育院的全称是“战时儿童保育总会浙江分会第一保育院”,于年7月15日在丽水县碧湖镇创建,是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妇女儿童工作中的一个范例。它的招收对象是抗日战士的子弟和浙江前线的难童,他们大多来自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及上海等地。

保育院有教职员工80余名,皆为受过良好教育、有丰富社会服务经历的爱国青年。他们的教学宗旨是把受难的儿童培养成德、智、体兼备,有劳动技能,能自力谋生的人。

年夏,日寇进攻丽水,院舍遭到破坏。难童们在山沟里过着非常艰难的生活,尔后又在云和县生活了几个月,但环境依然十分恶劣。年6月,在院长的率领下,保育院迁至顺溪。李炜说:“这是形势的需要,更是地域的选择。当时,顺溪依傍着山门的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它四面环山,山路可通往浙南闽北,水路可连接水头鳌江,而且镇内还有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士绅的支持。”

到达顺溪后,保育院的小学及其宿舍设在了陈氏大屋。其中,总部和医务室落在陈氏老四份大屋,操场则在陈氏老三份大屋的火烧基上。多名儿童除了日常学习之外,还接受纺纱、织布、缝纫、印刷、缝补、雕刻、编织等手工劳动教育。这种学习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还增加了他们的生活乐趣。

“宽敞的陈氏大屋给孩子们提供了吃住与学习的场地,慈爱的顺溪百姓给孩子们送去了关爱和温暖。”陈圣义老人告诉记者,顺溪人民除了供应柴草等生活用品外,还经常送去番薯干和时令水果,并通过竹排运输供养物资。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年10月,保育院迁出了顺溪。如今,在被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陈氏大屋里,人们还能看到小孩嬉戏玩耍的欢闹场景。

■顺溪人创办的眉峰越剧团

李炜最大的收获,是在当地人的帮助下,考证了有关眉峰越剧团的民间传说。他找到第一代演员陈李珠女士。在她的口述回忆中,模糊的轮廓开始清晰起来——眉峰越剧团是顺溪人自己创办的民间越剧团,成立于年。剧团由时任顺溪小学教师的陈国忠(又名陈圣蜀、陈圣局)发起。

当时,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喜欢唱歌跳舞,又拉得一手漂亮胡琴的陈国忠,就号召本地10岁到20岁的少男少女30来人,在云祥寺组起一个越剧团,自己当老师。

受“左”倾思想的影响,那时的宗教被当作封建迷信来看待。僧人被迫离开,云祥寺成了空寺。供越剧团学员吃住、训练的场地就有了着落。陈李珠是学员之一,那年只有14岁,刚刚小学毕业,经过两个月培训,就能有板有眼地登台演唱了。

“顺溪人崇拜眉峰山,有人就提议叫眉峰越剧团。后来他们就以这个名义去演出,从顺溪演到水头,再到文成、平阳(含苍南)、温州市区等地。演得最多的是《碧玉簪》《龙凤锁》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炜虽不是顺溪人,但“自豪”两字写在了脸上。

年正月初二,眉峰越剧团第一次离开平阳,到福建政和县一带演出。政和人没听过这个剧团,海报贴出也无人过问。当越剧团的小演员们坐在车上经过县城,政和人满街大喊,说没见过这样漂亮的演员,晚上要去看戏。一传十十传百,越剧团名声远扬、场场爆满。“顺溪出美女”的说法也就传开了。

年10月,政和县委决定以眉峰越剧团为基础,成立政和县越剧团。30位顺溪山娃娃从此在政和安家落户。年到年的十年间,他们几乎演遍了福建上四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古装戏被禁,政和越剧团被迫解散。陈李珠回到顺溪,先后在陶瓷厂和百货商店工作,直到“四人帮”被打倒,文艺界开放,三十几岁的她重新成立起眉峰越剧团,自己当教师,教室仍在云祥寺。剧团培养出陈雪花、陈正美等一批优秀的越剧演员,她们后来分别进入平阳越剧团和温州越剧团。年后,陈李珠再没有收徒弟,眉峰越剧团也消失了,但他们曾有的辉煌深深印在了顺溪人的心里。

“其实顺溪还有很多值得深挖的人文故事,由于篇幅、精力有限,只能片面加以叙述。”一年的著书过程中,李炜频繁地走在陆离斑斓的青石板路上,还是在职干部的他只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的时间,实地探访,在当地人的口述和文献史料中追寻往昔。他说这是爱好也是使命。“大家有空就去顺溪走走吧,那里的实地实景一定比我编的这本书还要美!”

照片选自《顺溪镇》一书

文王民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ld/7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