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梦圆小康
小康路上铿锵足音
冬天的榆中北山,天气寒冷。韦家营乡和榆中北部山区其他几个乡镇一样,人烟稀少,满眼望去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昔日的干旱贫困村,如今百合、中药材、蔬菜,黑驴、肉牛、散养鸡等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的有声有色,群众的收入得到了保障,脱贫后的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安排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压实责任,强化举措,凝聚合力,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减贫任务,历史性地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减贫任务全面完成园子岔乡是榆中北山地区6个乡镇中最靠北的一个乡。这里大山环绕,平均海拔接近米,农民普遍以种植小麦、玉米、土豆为主。到年底,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6.47%。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园子岔乡积极思变,寻找脱贫突破点,变自然劣势为比较优势,全面发展百合产业,农民收入大幅提升,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目前全乡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1%。以前农民种植传统农作物,一亩地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种植百合后,亩收入达到了元,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小汽车。园子岔乡靠发展百合产业打了翻身仗,永登县龙泉寺镇大涝池村农民则靠养驴走上了致富路。来到大涝池村的子山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头四肢修长的黑驴正悠闲踱步。这些大个儿黑驴,是合作社从辽宁引进的“渤海驴”,数量已有多头。为了培育驴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龙泉寺镇确定了以资金土地入股、肉驴“托管代养”的方式,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年,黑驴出栏量达到头,贫困群众工资及分红收入超过了80万元,有效带动了近户贫困户。兰州市在脱贫攻坚中,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渠道,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贫困农户、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落实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和资金,形成了高原夏菜、中药材、畜牧业、玫瑰、百合、瓜果等六大产业,其中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已成为兰州农业的重要品牌,有力支撑了贫困地区群众稳定增收。年皋兰县、七里河区在全省第一批实现脱贫摘帽,年连战连捷,永登县、榆中县又顺利实现脱贫退出。全市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年脱贫退出71个,年脱贫退出个,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退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年的19.16万人减少为年底的0.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5.88%下降到0.32%。年9月底经市县乡村逐级自下而上验收,全市剩余的0.38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了退出标准,实现了脱贫。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七里河区西果园镇鹞子岭村第一书记张文玮是去年6月份驻村的。说起一年来的工作,张文玮感慨万分,他说,从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那天起,他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一年来,张文玮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当好宣传员、信息员、战斗员、监督员、指导员、服务员,动员广大村民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参与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清零行动、“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中来,对8户未脱贫户、7户巩固脱贫户每季度进行走访,对其他建档立卡户进行重点走访,将走访群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归纳上报,推动了问题解决,累计争取各类项目及资金支持折合人民币约27万元。张文玮还争取产业发展资金13.3万元,建立鹞子岭村工会,协调帮扶单位为32名会员购买职工互助医疗补充保险。同时配合村两委筛查义务教育适龄儿童,37名适龄儿童全部实现就学;81户建档立卡户全部参加了医保;全村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帮助贫困户销售百合近40篮、生鸡近只、鸡蛋多个;协调工商银行现金中心为五保户李春录兑换烧损人民币近7万元。脱贫攻坚以来,市县两级把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作为脱贫的根本来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增长了30.93%。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和七里河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年的元、元、元和元分别增长到年的元、元、元和元,贫困群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有力支撑了脱贫目标的实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一条条平坦的道路,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棵棵新栽的树苗焕发着生机。迎着和煦的阳光,走进永登县通远镇青岭村建档立卡户卢玉珠的家,这是一座两层楼的庭院,庭院收拾得干净整洁。在院墙一角,主人专门砌了一处花坛,绿油油的青菜勃勃生长,开着红色的花儿散落其中,明媚光亮。窗台和阳台上也摆满了花,红的,黄的,紫的,就像卢玉珠的心情一样好看。在几年前,卢玉珠想都不敢想,在土房里住了大半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而在之前,家里用水都需去井里挑,挑水来回得半个小时,然后把水存放在窖里。现在,家里通了自来水,随用随取,方便又安全。马路修到了家门口,出趟远门也方便了。青岭村的如意生活,是从易地搬迁开始的。该村属于深度贫困村,老村房屋年限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人畜饮水是集雨饮水工程,无法正常保障人畜饮水,道路多为崎岖沙路、土路和沙沟路,教育医疗条件落后,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年该村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搬迁46户人,从根本上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实现在易地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易地搬迁建档立卡群众户人;完成各类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了%,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所有行政村实现动力电全覆盖,全市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均达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外,依托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和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市累计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5.5万户,先后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6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区县美丽乡村80个、环境整洁村个,创建“清洁村庄”个,“视觉贫困”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皋兰县水阜镇长川村家庭签约医生王君安总是利用休息时间,带上血压计、听诊器对服务对象进行入户走访,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困难,并一一进行详细登记,将所有签约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记在心里。“你看,通过与天津东丽区东西部扶贫协作,现在我们的医疗水平提高了,医疗设备先进了,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健康‘红利’。”王君安高兴地说。兰州市在脱贫攻坚中不断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失辍学学生。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都实现了达标,所有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农村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的目标。同时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由年的每人每年元提高至年的元,增幅达48.3%,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元,实现应保尽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代缴率、发放率均实现%。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开花,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群众的脸上……目前,兰州市已初步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良好格局。脱贫只是第一步,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即将来临,今朝决胜后,再越万重山……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董永前攻难点出亮点
完善保障托起民生福祉
年,我市人社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聚焦智慧社保、根治欠薪、民生实事、稳岗返还等重点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稳住了就业基本盘,织密了社保民生网,激发了人才源动力,维护了劳动关系稳定和谐。
“智慧社保”全面推进服务新模式近日,记者在兰州社保服务大厅遇见了参保经办人杜先生,杜先生对我市的智慧社保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以前办理业务只能到社保大厅窗口,提交后不知道哪一天能办理完毕。现在有了智慧社保,线上线下都能提交业务申请。前往社保大厅也是一窗受理,非常便捷,随时随地扫描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ld/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