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看得见的温暖读后感许恒彬
《通山,看得见的温暖》读后感
文/许恒彬
《通山,看得见的温暖》,正如这别具一格的书名,温暖二字给人的是耳目一新的亲近和馨喜。随着一篇篇文章的深入阅读,温暖的色调一层层鲜活浓烈起来。温情的笔墨以朴实无华的叙述娓娓道来,温婉的格调以拉家常的亲切对你倾诉着。
(序言作者王亲贤)
这本书里收录的文章承载着她对佛的信仰、对文字的喜爱,有她对人间事物的感悟,对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感触,对文学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的感想,对重大题材的感慨,对历史事件的感叹,对结识交往过的名人大家的感佩,对文朋诗友、亲戚同志的感思,对素昧相识的网友甚至一面之交的陌生人的热心、有心、用心与善心,对历史人物闯王李自成的追思遥念,对即将湮没在时光深处的抗日烈士苏排长的沉重缅怀……她在笔下为读者呈现出一扇扇门,等着你来轻轻叩响走进。
(咸宁市文联、作协主席李专主持作品朗读会) 倪霞姐以她的古道热肠,雷厉风行地做着她想做的善举义事,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满腹柔情做着许多男子汉大丈夫未能做成的侠肝义胆之事。她偶尔也会流露出小女子的多愁善感,有柔肠千结的瞬间。但她带给读者最多的,是她的开朗乐观、积极向上,是她充满阳光的活力和动力,是正能量,是她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掩饰不住的真善美的气息。她眼里看到的是人与物的好,心中念的是世界的光明生活的善美。她对某些阴暗的社会现象也有义正严辞的鞭挞和批判,她对人对事的批评,虽正气凛然却无暴戾冷漠的咄咄逼人。她的心里住着佛和菩萨,她眼中所见是佛,心中所想是菩萨。她对人事有悲悯慈悲的心怀,她有着平凡女子所不及的胸襟和眼界,她有着自己的大视野大格局大境界。她拥有女子的柔男人的刚,她兼具柔情蜜意与侠骨肝胆。她身上时时处处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艺术的气质和烟熏火燎的人间味道。
我的这位大姐,一手写小说,一手写散文,时而练书法,继以弄丹青。人情练达是她给人的印象,风风火火是她的本真,热情善良是她的性情。她在呼朋引伴之际和诗友同道觥筹交错,喧哗起坐之间游刃有余。在勤奋高产的写作与井井有条地家务劳动之余,她会烧一桌可口的饭菜。她会安安静静坐在窗前听雨看雪观花赏月,她会哼曲儿唱歌临贴品茶作画。她会眺云望霞依窗凭栏,任由夕阳沉落华灯初上,烟火阑珊深处跃动着她的思绪。她有下笔如神助的文采飞扬,她有感春悲秋的愁思萦乱。然而,那愁淡淡的,浅浅的,轻轻的。那忧疏疏落落、来去匆匆,转瞬就被她心头的阳光冲散了。她转过身又是一个开开心心、爽爽朗朗的女子,活脱脱孩子一般的人儿。
倪霞和所有爱美的女人一样,她对美有着更为独到的见解和眼光。这本彩色印刷的精美文集里,单就她的服饰而言,几乎每一张照片都有不同的服装打扮。一条围巾,一件披肩,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首饰,无不流露出美的况味。无论大红大紫的古典风格,还是简约素雅的现代气息的衣着,都与她的一颦一笑相得益彰。从一顶帽子,一件外套到款式各不相同的鞋子,无不和她的举手投足呼应映照。愈发衬托出她美丽端庄的气质,和她活泼生动的精气神韵。
她的散文不一定有名家的高超手法,她不单纯凭借文字的写作技巧取胜。更多的时候,她会用她的真情打动读者,她的文和她的人一样处处让你感受到温温的暖意。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浸润着真善美,流淌着她心灵的淙淙溪水,照射出丝丝缕缕地阳光,暖风那样吹拂着你,曛曛然让你醉着。
(通山作协主席廖双河发言)
读到《不能死去》这一篇,看着书里照片上那位九十多岁的孟阿香婆婆,在如泣如诉的文字里,母爱的伟大竟然让这位老母亲有着不敢死去的意志和愿望,这样震撼灵魂的文字让我泪眼模糊。大姐在写下这篇文章后,热心的为孟阿香老人和她的三个儿子四处奔走疾呼,和她的友人一起联系相关单位筹措捐款。她为老人重建新房做出了很大贡献,数次捐钱送物看望老人,给孟阿香和她的三个儿子送去了温暖和爱心。
(文学博士、评论家李继伟评论)
别人的事迹温暖着倪霞大姐,她也温暖着别人。给通山县北台寺的师傅送温暖,发起为龙图书院造一片林的活动。她带领女儿一文、侄女一方,义务为菜根潭书院做墙体绘画。倪霞姐在为别人送温暖的善事义举中,有意无意的带着晚辈子女参与其间,她想让温暖接力。从自己传递给子女后辈,从你传递到我,从她到他。在亲朋好友之间,在陌生人之间,温暖如相传的薪火生生不息。我想,这或许是倪霞姐内心所要追求的温暖的更深意义。
(县作协张长征发言)
倪霞姐的散文创作之多之勤是有目共睹的。这样一本厚厚的散文集收录了她八十多篇文章,然而,众人的夸赞称誉没有让她陶醉在自满的喜悦中裹足不前。一些名人大家的褒奖肯定未曾使她沾沾自喜,个别人的诋毁中伤没有动摇她在文学上勇往直前地坚定决心。毁或誉,沉与浮都无碍她对文字的钟情与喜爱,她始终由着内心深处的热忱召唤迷恋着文字的写作。
(本书出品人郑安国(左)“粉丝”田铮(右))
身处喧嚣闹市、人声鼎沸的应酬场合,她的出现多半是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粘合剂。她身上仿佛有无形的磁场吸引着文朋诗友,于是乎,众人欢,宾客悦,她亦自乐其中。
独居深山庙宇静听晨钟暮鼓,耳畔梵音袅袅林涛野风,她亦安稳如涧底之松、幽谷之兰。对佛教的虔诚恭敬,对人生百态的洞悉明察,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彻悟,对祖国山川河流的热爱……这一切情愫在她散文的字里行间挥洒自如的纵情流淌出来,在她的小说中倾泻奔腾着,在她天南海北的行走之间酣畅淋漓地演绎着。读着这本《通山,看得见得温暖》,我知道这就是那个熟知的大姐倪霞,与我说好了做一辈子好姐弟的倪霞。
她从祖国大好河山的锦绣画卷里走来,她从江南迷蒙的烟雨画桥上走过,她从莽苍辽阔的北国风光中走近。她升腾起尘世的烟火灯影,在庄严神圣的文字王国中一步一个脚印走着。
她在乌镇那个灯火阑珊的月夜低吟浅唱,《再别康桥》的诗句缠缠绵绵的起落。在如水的月色里,在恍然若梦的迷迷离离深处,是谁站在乌篷船头含情脉脉眺望远方?
她在绍兴的石板路上姗姗而来,行走在那条幽幽深深的小巷里。是谁的歌声频传于梦?是谁踏响平平仄仄的韵律飘然而至?一声低唤自戴望舒的旧日情节叩响,轻轻拨动了深情的心弦。那楚楚款款的女子可是你?那轻轻走来的影影绰绰的身姿可是你?
(市朗读协会主席孙和平深情朗读)
在江南的杏花春雨中,在乱莺落红的江水两岸,在悠悠飘逝的岁月深处,你恰似一位旧时采莲荡舟的婉约女子。满载一船古典的诗意划向田田如盖地荷花深处,众荷喧哗,你是最娇羞妖娆的一朵。
在苍茫戈壁滩涂,在绵延大漠,在巍巍山川、茫茫草原,在皑皑雪域、莽莽昆仑,在青海湖畔的野花芳草之间,在苜蓿青稞的怀抱里,你的思绪灵动起来,飘逸起来,飞扬起来,荡漾起来。
姐姐,读着你的文字,我哭过笑过。
年2月6日恒彬写于江南昆山
作者许恒彬,河南人,曾经从军新疆和田。爱诗词写诗词,懂玉石。
相关链接《从诗经的源头走进烟火尘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wy/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