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dquo聪明药rdquo谈儿
作者:研发部Tracy
来源:迈炜儿童心理测评(ID:Mind-Way)
聪明药是什么?
聪明药是一种神经兴奋类的西药,主要用来治疗多动症或是睡眠障碍,包括通常用来治疗多动症的利他林、阿德拉,以及用来治疗睡眠障碍的莫达非尼等。其作用是让人兴奋、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降低疲劳感。
在现实中,一些高考的学生、大学生和企业管理人员会服用这类药物,来提升成绩或业绩。如在欧美等国,聪明药被越来越多的人群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自然》科学期刊年调查的结果显示,全球通过合法与不合法途径服用聪明药的人数比例,达到了20%左右。而滥用药物来提升成绩也早已经不是新闻,在美国高校约有11%的学生曾服用过“聪明药”。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针对常春藤联盟的一项匿名调查显示,将近70%的学生承认自己曾为了赶论文而服用“聪明药”;66%的学生曾在期末考试前服用过精神类药物;另有27%的学生坦言每逢考试必吃“聪明药。而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药物,戏精上身,从医生那里骗取这些药物。而在英国剑桥大学,也有学生滥用这些药品,甚至把它称为“大脑伟哥”。在我国,最近很多家长朋友圈也充斥着给孩子吃聪明药就能变聪明,成绩就会突飞猛进的消息。因为很多家长给孩子吃“聪明药”后,其成绩果然飞升了,于是这种神药,借着媒体的力量迅速传播开来。目前有些家长会给孩子吃这种药,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
Netflix纪录片揭秘:美国中学生滥用聪明药?
家长对聪明药的态度
主要分为两派
第一派:孩子被确诊为“多动症”,但是担心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处于苦苦纠结、痛苦抉择的边缘-“吃,还是不吃呢?”,这类家长占多数。
第二派:孩子没任何问题,为了让孩子变得“聪明”,为了考个好学校,有个好前程,而选择让孩子吃药。这类家长只占极少数,甚至在媒体曝光前大部分中国家长并不知道所谓“聪明药”的存在。
聪明药的利与弊:
(一)对于第二类家长来说,孩子没有多动或睡眠问题,却选择服用“聪明药”,弊远大于利。
利-可助力走上人生巅峰:得到非同常人的专注力,开通宵复习不感到疲惫;得到好成绩,考上好学校。
弊-医院(甚至戒毒所、精神病院):
名称
介绍
不良反应
利他林
(Ritalin哌醋甲酯)专注达
(Concerta哌甲酯缓释片)
哌甲酯,也写作哌醋甲酯,商品名包括利他林、专注达。哌甲酯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ADHD)的药物。它通过阻断突触前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同时增加这些单胺类物质释放到神经元间隙中,从而兴奋中枢,达到提高注意力的治疗作用。
服用哌甲酯只能通过兴奋中枢来提高注意力,却不能增进人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但却会产生胃肠道不适、嗜睡、心慌、心跳加快等副作用,严重的会影响中枢神经。(更具体的介绍见下文)
阿得拉
(Adderall)
阿得拉的成分中含有苯丙胺,它就是臭名昭著的安非他命,如果在苯丙胺上再合成一个化学结构,就会成为-冰毒。此药本身也是作为ADHD的辅助用药上市的。
但阿得拉具有较高的成瘾性,且具有易制毒的特征,我国尚未批准上市。
莫达非尼(Modafinil)
莫达非尼是一种觉醒促进剂。它可以缩短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时间,从而延长了学习、工作时间。莫达非尼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在军事领域也有所使用,比如一些需要长期清醒的岗位,如飞行员、观察兵等。有学生在使用此药后,其注意力、记忆力等有所上升。
莫达非尼的副作用较少,主要包括失眠和食欲减退及过敏反应等。服用此药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头痛、失眠、食欲降低等。长期使用还可以导致情绪不稳、抑郁、狂躁、焦虑、生物钟紊乱等精神症状。专家指出,其用药安全性,尚缺乏长期的跟踪观察,尤其对儿童尚缺乏应用经验的相关数据和调查。
本来考生在中考、高考时就精神压力大、神经紧张,再服用这样的中枢兴奋药物,可能让考生兴奋过度,甚至狂躁。事实上,“聪明药”只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来达到短时效果,长期服用还会产生成瘾性,而一旦依赖上瘾,断药后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暴躁抓狂等精神症状。甚至还有一些实验显示,这些药只是短期内让精神保持兴奋,并不能真正提高成绩,只是一种安慰剂。
(左侧:服药后,大脑变得高度紧张;右侧:未服药,大脑处于正常状态)
(二)对于第一类家长来说,孩子得了多动症不知道该怎么办?常常纠结于药要不要吃?
在工作中,遇到的大部分此类家长都谈药变色,不想让孩子吃药,怕有副作用,即使有些医生明确告知,没有任何副作用(当然这样说可能并不科学),但焦虑的家长仍然在四处打听、学习,一旦听到一点药物不利的副作用,就决定不让孩子吃药。
那么,多动症儿童到底要不要吃药呢?
我们认为:孩子在被确诊为多动症后,到底要不要吃药,需遵医嘱,因为医生在详细了解孩子的情况后,会综合考虑最终才会选择开或不开药。但最终是否真的给孩子服用的决定权则在于家长自己。
可以说,几乎所有治疗多动症的药物,皆有副作用。这个药吃还是不吃?家长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吃或者不吃,对孩子来说哪个利更大?然后再作决定。如果虽然副作用大了一些,但如果能让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变成一个注意力集中的、行为有所改善的好孩子,得到老师的夸奖,且能使其成绩、自信得到提升的话,药还是可以吃的,因为很显然,利大于弊。否则,虽然没有吃药,但等到长大后,如果出现各种对立违抗,破罐子破摔,甚至打架斗殴、偷盗说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时,家长将会感到无法掌控、有心无力,显然药物可能是使有各种行为问题的ADHD孩子变成好孩子的一个跳板,当然需要付出的则是承受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故家长要综合考虑。
首先,多动症的主流治疗需要吃药吗?
多动症主流治疗计划:ADHD药物+行为治疗(包括心理辅导及相关训练)。[1][2]
“对ADHD的疗效证据支持最强烈的是兴奋剂类药物及行为治疗技术,这两种治疗方法常常一起使用。这种形式的治疗方法已经在最大程度上被研究并被各种类型严谨的科学研究描述为有效的。由于这个原因,儿科医师可以很放心地推荐这些治疗方法,这些方法是被证明的、安全的、有效的、有证据支持的ADHD治疗的首选。”[1]
据称,药物+行为治疗技术对多动症的疗效高达80%,而仅药物可达60-70%,而仅行为治疗达40%左右。
其次,多动症不治疗的话,最后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多动症作为一种大脑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症状会缓解,甚至消失,但并不是全部症状,也并不是全部的患儿。有些孩子可能更遭,因为有大概1-2%的患儿未来可能会发展为精神分裂症。[3]对于大部分多动症儿童来说,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沉重的负担,造成程度不等的危害。
轻微多动症儿童只是学习上不能专心,不能主动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行为上不能自控,表现不服管束,被人歧视。重症多动症儿童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能跟班,难以读完小学及初中。行为上惹是生非,干扰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因无自控力容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能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
故,多动症儿童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症状可能会延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会由于其易受挫折、易激惹(即遇到一点小事脾气就暴发)、不自信、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使其成年后在工作、家庭、交往等方面产生困扰。
第三,多动症是需要治疗的,治疗可能是需要吃药的,如果只吃药不进行行为治疗会怎么样?
多动症的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行为冲动。但正是由于这些表现,导致其人际关系不良,经常被批评导致敏感脆弱、自卑退缩、情绪不稳定,甚至对立违抗、破罐子破摔、屡教不改等。药物治疗,可以缓解其核心症状,使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行为冲动的情况有所改善,甚至立竿见影。但是孩子长期以来形成的应对方式,如发脾气、不自信、对立、敏感、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等情况并未因此而得到相应改变。因为后者的调整与改变需要专业的指导以及更长的时间。另外,心理训练和治疗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专注力和自控力,所以对于几乎无法专注和自控的孩子来说,心理训练或治疗的前提是服用药物,否则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
案例
有一位初中的男孩子,因多动症休学在家,吃药数年后,多动症状消失,停药。但随之而来的是孩子又发展出了强迫症状。家长以泪洗面,苦不堪言。
所以,多动症只用药物,而不进行行为治疗,不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控制与正确表达情绪,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受到别人攻击时怎么办,如何提升自信等,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仍然会有困扰。所以,药物的治疗作用是有限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进行行为治疗(包括心理辅导及相关的训练),如运用语言鼓励、行为强化、正确引导、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家校配合等干预策略的综合运用,使孩子在症状逐渐消失的同时,能更好地恢复其良好的社会功能。
第四,多动症药物对于ADHD儿童的利与弊:
利与弊
中枢神经兴奋剂:
利他林、专注达[3]
非中枢神经兴奋剂:
择思达
利-药物有可能成为患儿变成好孩子的跳板~!
1.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能安静地、集中精力听课,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
2.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无关活动减少或消失,有效听课时间增加,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3.良好的行为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与接纳,情绪进一步稳定,行为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增进了人际关系。
1.不会引起过度的愉悦和兴奋行为,不存在药物滥用的潜在危害,但疗效不似中枢兴奋剂;[1]
2.对共患焦虑的ADHD患儿有效;
3.不会诱导抽动症状或增加运动障碍;[4]
4.可直接停药而无须直接减量。
弊-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食欲减退、厌食、口干、上腹部不适、胃痛、心悸、血压轻度升高、头痛、失眠、体重下降、易激惹、心情突然改变等;多为可逆性的,减药或停药后即可消失;
2.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报道称,持续服用3年以上者,可能影响儿童的身高,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更为明显;产生耐药性,服用时间较长后要加大剂量;大剂量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可诱发癫痫发作和加重抽动症状,因此对有癫痫病史或抽动症的患儿慎用;
3.成瘾风险。
1.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包括:消化不良、便秘、恶心、呕吐、疲劳、食欲减退、眩晕、易激惹、心境不稳、睡眠障碍;早期可见体重下降,随后上升到正常范围;极个别有自杀企图。[1][2][4]
2.担心成瘾或对中枢兴奋剂无效时可选此药。
注意事项
哪些人不能服用中枢神经兴奋剂:
有明显焦虑、烦躁不安情绪者;有癫痫或其病史者;抽动症儿童;6岁以下儿童;16岁以上青少年;正常儿童;有心血管等疾病者。
禁忌症:
窄角型青光眼;正在服用或14天内服用过单胺氧化西酶抑制剂。
*服用药物过程中,家长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进行咨询,必要时进行对症处理和(或)停药。
所以,如果孩子本身没有多动症状,仅仅是为了好成绩,不建议家长冒着让孩子药物成瘾的风险给孩子服用这类药物。如果孩子本身有多动症状,请遵医嘱,而吃或不吃,请家长综合考虑后再慎重决定,但无论是否服用药物,以行为治疗为核心的多动症综合干预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家长指南(第2版)MichaelI.Reiff杨健译人民卫生出版社年7月第1版;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模式干预杜亚松人民卫生出版社年7月第1版;
[3]少儿常见病预防与治疗杜亚松于得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年11月第1版;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杜亚松人民卫生出版社年6月第1版;
[5]百度百科。
文章信息
编辑:qiaoyabing
作者:研发部Tracy
文章来源:迈炜儿童心理测评(ID:Mind-Way),一家致力于专业儿童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与及素质提升训练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
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精选文章推荐
不愿等待,是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
不要再误解眼泪了,让孩子哭,比让他笑更重要!
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找到自我!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蒙正心理沙盘游戏咨询师实习生招募简章
蒙以养正圣功也
启蒙教育要养成正道
这是伟大的事业
蒙
正
心
理
-
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zz/6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