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上

白癜风能否彻底治愈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从武汉保卫战说起

▲敦刻尔克大撤退中乘船撤离的士兵

大多数军迷都会对二战时期英法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印象深刻。殊不知,78年前,在我国湖北宜昌也演绎过不输敦刻尔克的战略大撤退。这次大撤退并没有金戈铁马、血肉厮杀的战斗,却也经历了战火硝烟、血汗交织的洗礼……

▲油画《宜昌大撤退》

宜昌大撤退要先从武汉会战说起:年6月,日军30万,中国军队万人在武汉爆发了抗战史上最大规模的会战之一——武汉会战。

▲蒋介石视察武汉会战中即将开赴前线的的军队

年6月的武汉,有着南京一路撤过来的国民政府机关、军事委员会等重要机构;学校教师、医生等当时社会砥柱,甚至中共代表团、八路军办事处也聚集在武汉。

撤到武汉的当时长江下游(多为南京上海)众多军事工业企业(如金陵兵工厂),包括武汉当地的汉阳铁厂等均是中国最重要的钢铁军事工业,当时的武汉,准备内迁的企业多达家,占当时全国内迁工厂总数的55%,这些人员、设备和工厂一旦落入敌手,不但会致使本就薄弱的中国军事工业遭到惨重打击,更是会资助日军实力,使双方的军事装备差距进一步拉大,抗战形式更加恶化。

▲年在汉阳建成的汉阳铁

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

武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保卫武汉,国民政府重新划分战区,制定战略防御部署,将重点放在武汉外围,从6月到10月底同日军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防御作战,空军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使日军在推进途中付出重大代价。但最终,中国军队从持久抗战的战略角度出发,未与敌决战,为保存有生力量从武汉地区撤退。

▲武汉空战油画

▲轮船招商局为抢运物资设在汉口的码头

在中国军队力战日军的同时,中国的民营航运企业也在进行着一场“大战”,各航运企业本来都是争夺长江航运业务的死敌,但在武汉会战时,他们抛弃前嫌,空前团结,冒着日军的炮火和空袭,日夜抢运武汉的物资人员。

最终,年10月24日夜晚,蒋介石乘机从汉口撤往重庆,10月25日,武汉沦陷。

▲日军占领武汉行营照片

在军队的苦战阻击和航运公司的日夜努力下,绝大多数人员器材物资都以被转运,没有落入敌手,日军得到的武汉只是空城一座……

宜昌危机

然而侵略者的脚步并不会轻易停歇,日军占领武汉之后,紧锣密鼓的筹备计划,准备进攻武汉上游不远的重镇宜昌。

而此时武汉撤出的机器设备基本都堆积在小城宜昌,当时,“宜昌沿江两岸已堆积了差不多十万吨机器,布满了上百英亩的地面,三万多从各地撤下来的教师、医生、工程师、商人和公务员等中国各界的精英挤满了宜昌的房屋,露宿在宜昌街头。”他们都在等待转运至川蜀。

▲年时拥堵的宜昌街头

而当时的中国,飞机少得可怜,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火车线路被炸得七零八落,无法正常开运;公路运输不仅运费高,汽车少,且不能直接入川。因此,长江水道便成了进入四川最便利的路线,成了抗战期间贯通前后方最重要的“黄金水道”。

▲当时停泊在宜昌码头的船舶

而仅有的一点适于行驶三峡上游湍急流水的航运能力,却由于恐慌而陷于停顿!各个轮船公司挤满了吵闹的人群,到处是交涉、请客,请客、交涉,而运输的阻塞却丝毫没有减轻。这种严峻的状况诚如卢作孚所描述那样:

“大半年间,以扬子江中下游及海运轮船的全力,将所有一切人员和器材,集中到了宜昌。扬子江上游运输能力究嫌太小,汉口陷落后,还有三万以上待运的人员,九万吨以上待运的器材,在宜昌拥塞着。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

▲大撤退时的宜昌码头

历史的使命

抗战初期,宜昌的轮船公司有招商局、民生、三北、太古等。但是,招商局等几家国内航运大公司,吨位大,吃水深,仅适合长江中下游与沿海航行,国外航运公司不仅类似船只稀少,而且标榜“中立”,拒绝搭载军用物资。关键时刻,只能靠中国人自己的船。船少人多的矛盾,一开始就非常突出。

而创建于年的民生公司,在老大卢作孚的带领下,经过几年与其他轮船公司的反复较量,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宜昌至重庆航线上最大的一家轮船公司,历史的机遇,将这个民营企业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在抗战的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本文的主角——民生公司创

始人卢作孚及民生公司招牌

年9月,卢作孚刚刚费尽心机拒绝了国民政府的沉船锁江命令(改为建造钢筋水泥船沉江)之后不到半个月,时任国民政府联合运输办事处主任的他就飞赴宜昌进行指挥抢运。

▲为阻塞日军舰沿江向长江上游进犯,国民政府多

次组织进行船只自沉以淤塞巷道,图为江阴沉船照片

年10月,宜昌大撤退拉开帷幕,此时日军逼近的恐慌在宜昌这座小城蔓延,需要抢运的工业机械设备、前线的伤兵、孤儿院的儿童、难民等聚集在一起,有限的运力与大家期望的远远不成比例,每天在民生公司的售票处都挤得水泄不通。

民生公司除了要把这些人员物资安全转移到后方,还要从重庆向前方运送大批出川抗日的川军将士。这种交叉运送,增加了运输成本和难度。

▲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主要负责人

此时的宜昌,处于非常重要、又非常严峻、紧急的关头。

当卢作孚火速赶到宜昌时,这里正是人心惊恐,极度混乱之时。在这关键时刻,卢作孚处惊不乱,有条不紊运筹全局,当机立断,作出了力挽狂澜的决断。

他亲赴各轮船公司和码头视察,并登上轮船,检查各轮船的性能、运载量、运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他又来到各轮船公司,将那些争先恐后、相互责骂、争吵不休的人劝退并告知会在之后宣布撤退安排。

卢作孚连夜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和各轮船船长、引水、宜昌港的技术人员开会,制定出在40天内运完撤退人员和物资的详细计划和具体措施。

抢运!抢运!抢运!

连夜拟出的《非常时期旅客救助办法》要求旅客按照到宜昌的先后登记顺序买票上船,同时决定降低票价,为了尽快抢送难民难童,对客运舱实行“座票制”,将二等舱铺位一律改为座票,仅此一项就增加一倍以上的客运量。

同时,卢作孚并没有借此机会发国难财,他降低收费,对公教人员实行半费,对货物运费只收平时的1/10,全国性的战争,导致中华大地留下了数不清的孤儿,民生公司主动向红十字会致函保证,免费运送儿童。

▲照片源自春运,谨以此图来

展现民生公司船内的拥挤

为了防止出现“找关系”“走后门”。卢作孚规定,所有公司、轮船、码头只听卢作孚调遣,各单位的人员物资的转运顺序一旦排定,必须坚决执行,服从指挥。至于什么单位的物资由什么轮船运输,何时登船,只听卢作孚一人安排,要严格听令,决不准自行其是!

此时长江上游仅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较大轮船尚能航行,过后便是漫长的枯水期,大型设备根本无法入川,而当时能走峡三峡的只有民生轮船公司的22艘轮船和2艘外轮。民生公司单船运载能力只有吨至吨。按这样的运力计算,全部物资和人运至重庆需要整整一年时间。

▲民生公司航行在三峡上的“民主号”轮船

如何用有限的运力在40天里将全部滞留的人员、物资运出宜昌呢?其中一个关键的法宝就是民生公司创造的著名川江枯水期间实行的“三段航行法”:宜昌至重庆,去时溯江而上,要走4天,返回顺江而下需2天,来回一趟6天。为了缩短运载时间,整个运输划分为三段航行。即宜昌至三斗坪为第一段,三斗坪至重庆万县为第二段,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每艘船以吃水深度、马力大小为基本依据,用一部分船只先运货物至三斗坪,当即返回,再由公司调船运至万县或直运重庆;对重要物资和大型货物则由宜昌直接运至重庆,并在重庆满载出川抗日的士兵,再顺江而下。

▲三段航行法示意图

鉴于三峡航段不能夜航,他要求各船尽量利用夜晚装卸,抢在白天航行。为了搬卸方便,他在三峡航线增设码头和转运站,临时增加雇工多人,同时征用民间木船余只,运载轻型物资。

今天的撤退是为了明天的胜利,10月24日,第一艘满载着物资和人员的轮船启航,开出宜昌港。几百名孤儿难童在卢作孚亲自护送下第一批上船。孩子们扒在栏杆上放声高歌,他们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的情景,岸边观者无不为之感动。

▲武汉第一临时保育院儿童离开武汉转运宜昌入川

▲宜昌大撤退中撤退的难童

眼眶里含满泪水的儿童,在船边唱起了《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

我们离开了爸爸

我们离开了妈妈

我们失掉了土地

我们失掉了老家

……

(未完待续,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zz/70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