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立十九中在石城
抗战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受到日本侵略者严重破坏,为维持各地中等教育,延续文化根基,五十余所直辖教育部的“国立中学”先后创办。国立中学始建于年,结束于年。八年抗战,八年办学,救护师生数十万。抗战胜利后,教育部给每个战区学生发放了毕业或转学证书和返乡路费,令各复员回籍继续学业,国立中学的番号也就消失。抗战期间兴办国立中学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形成了特殊的篇章。鲜为人知的是,国立十九中学曾经在赣南石城县办过一段时间。
上一篇文章: 看中国某省属幼儿园幼小衔接的ldq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石城在赣东南)
(石城主要乡镇)
(石城琴江镇)(年的石城县城远眺)国立十九中是一所抗战期间迁移校址最多的一所学校,年4月由教育部开办筹设,为收容浙赣铁路沿线退出的中等学校师生。国立十九中最初择址在闽北浦城,后决定迁设于浙江江山。不久,因战局变化,江浙大片土地相继沦陷,学校被迫内迁。国立十九中学迁往江西赣州,蒋经国欢迎该校师生的到来,他把江西省第二保育院院舍腾出,即他该校安置在赣州市郊西北湖边乡梨园村(梨莞背)内,这里有一组保存完整的清代中期民居建筑群。原江西第二保育院的学生则全部转送到赣州虎岗中华儿童新村正气小学上学。年2月5日日军进入赣州,7月12日退出赣州,7月下旬初,日寇全部退出赣南,经万安、泰和继续北撤,撤退到长江中下游各战略据点。期间,日寇占领赣州、南康、新城、大余等地五个月之久。(日军在赣州江边)年2月,因赣南战事紧张,国立十九中再迁石城。到石城初,校本部及高中部驻城南梅福,初中部驻城北长乐村。翌年校本部及高中部迁入城内学宫(文庙),初中部迁驻梅福。国立十九中迁来时有师生六百余人,设教务处、训育处、总务处、办公室、医务室等职能部门,后于石城招生,两年后教职工增至一百八十六名,学生增至十七班,六百九十七名。民国三十五年(),学校派人到广州,接收宋庆龄所办广东战时儿童养育院孤儿两百余名,也编班授课。学生因属流亡者多,绝大多数享受公费。国立十九中的学制、学科与当时普通中学同,学风比较好。校长刘信纯有一定的管理才能。刘信纯,年5月出生,河南商丘县人。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理研究员。年后,在教育部所办的国立十中、十八中、十九中和部款省办的信阳中学等校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年,他任国立十九中学校长时,荣获教育部治学有方通令嘉奖。并将其事迹及国立十九中概况,编入年教育部主编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中。罗源文(-),广东南海人,作家,原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副厅)(《罗源文自选集》)广东省著名作家罗源文在《踏遍青山终于到石城》一文中提到了抗战时期的石城县国立十九中:石城是四周危崖高耸的山城。它东枕突兀奇岩,清溪潆洄来自武夷山脉。北上桐江,南下秋溪,与福建宁化相邻,其西望就是井冈山。石城不愧为石城。它周围不仅高山是石头,而且城里几条街道也全都是用石卵砌成的。城内商业还比较发达,店铺不少。城四周有高高的围墙,围墙之顶端隔不远就有一个城垛,可枕炮,城垛之下也隔不远就有一个枪眼,可守城抗敌。城有四门,分南门、北门、东门和西门。不愧被称为古堡石城。武夷山向来有“碧水舟山”之称。东部连绵不断的山谷间,长满青松苍杉;西部山下除有江西的石城紧靠之外,还有资溪和出自大旭山的西坑汤温泉、暖水温泉以及黎川、甘家隘、广昌、田背等县镇区乡。从田背南下便是瑞金,瑞金再南走就到达会昌。绕石城之外自西发起流经石城南门和东门而后向宁都流去的琴江,常常是春天水涨,夏日水少而冬日水枯,河床全是沙底,偶有游鱼清晰可数。这是石城的生命之河。国立第十九中学设在文庙里。文庙看来经过修葺;青砖绿瓦,砖缝间的白灰条还挺新、挺白,很是雅观。这座文庙面积不算小,除学校总(务)教(务)等部门和大部分师生食宿在这里外,高中部和初中部之初三年级所有班级课室全在这儿。校长办公室以及校长之家都安在里面是不成问题的。只有初中部之初一和初二年级各班均被安置到城南门外山脚之下那片空地里;从南门出去,有近百米长的浮桥;本部与分部就靠这桥相连。城东也有门通往初中部之一二年级各班的驻地和教室,但要绕个圈儿,路途较远,不及由南门来得方便。近80名广东保育生跨越粤赣边境,千里跋涉来到石城就读,一下子引起这座小城的小小骚动。他们获准插班初二年级,也就是跳过一年级,直接进入初二。早一年先到石城十九中读书的几位也是广东保育院毕业的学生,其中包括那年在南雄给送去“少年管教所”接受“教育”,后来得一个叫燕姐帮忙“逃”出去找到保育分会王秘书之后获得妥善安置并提前到了石城的容良,一听昔日同学大批来到,高兴得跳了起来,同几位广东来的同学一道参加欢迎大会。这几位先前到达的同学,从初中一年级念起,越年升初二,这时和后来的几十位同学同是初中二年级,只是他们编在甲班而刚来到的全编在乙班。两班教室邻近,吃住都在一起。这时期是他们少有的快乐的校园生活最写意的时期。有一位广东籍的高个子教师,姓高,专事教授音乐;这时期抗战已接近胜利阶段。高先生专门教授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革命歌曲,如《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黄河颂》《松花江上》以及《满江红》等等。一时间,人心振奋,古城激荡,琴江欢跳,武夷起舞……(国立十九中校徽:赣州万源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十九中的江苏籍、浙江籍的师生复员,江西籍的师生于民国三十五年()秋迁往宁都七里村,与国立十三中学合并,后并入宁都中学。在这之前的民国二十八年(),南昌私立志成中学(初中部),因省城被日军侵占,迁来石城,抗战胜利后迁返南昌。民国二十九年(),江西玉山中学(高中部)迁来石城,驻屏山陈坊村祠堂,翌年迁出。加上石城初级中学和私立峭山中学,小小石城,几年之内竞有好几所中学。您点一个“赞”“在看”和分享给更多人,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
相识是缘,相逢是歌。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zz/8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