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也要保持ldquo童心rdqu
《道德经》复习
音频文字版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分享《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的内容。《道德经》我已经讲了一年了,我看了留言,很多朋友是跟了一年了,非常非常感谢大家,我一再说感谢,大家说为什么感谢?应该是我们谢谢您,我真要感谢大家,为什么?因为听一年不容易,而且《道德经》里的道理,其实我已经讲给大家了,就这么简单,老子自己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说我的话如此的容易知道,如此的容易去做,但是天下人却不愿意去做,所以明白这道理非常简单,如果要是哪位听不明白道理了,道理这么简单,明白明白,我去做了,其实后边不用听了,因为我一再的重复,如果觉得最近好像有点又不理解了,那您再听听就可以了,真的能做,我觉得这是我最希望的。如果哪一个朋友觉得已经能做了,确实不听了,我觉得不是坏事,是好事。
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我是一再来回讲的,比如说佛教的释迦牟尼,他是一再的来回讲,您说道理应该很简单,可是他不断地讲,因为众生太多了,其实老子明白“道”以后,本身不用再写了,因为真正的不留痕迹,是什么都不写,可是老子为什么要写?因为老子担心众生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老子还要不断地写,字在当年是巨著,所以我们所有做教师的,都这么一个工作,我们作为一个基层普及的人员,我觉得我是个基层的普及的人员,是讲老子的大道的,我们听了老子的“道”以后,明白最终这些道理,我们要讲给大家听,这是老师的工作。所以要来回地讲,各位亲爱的朋友,谢谢大家支持,能听下来我觉得都不容易。
我们今天接着讲,今天讲什么呢?老子接着说,前面老子讲了“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就像那小宝宝一样,老子今天拿一个男性的小宝宝做例子,男性婴儿做例子,讲什么呢?老子说这种小宝宝“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这句话什么意思?“牝牡之合”什么意思呢?“牝”指的就是雌性的动物,“牡”指的是公性的动物,古代把这两个当作一个是雌性、一个是雄性的。雌性和雄性的交合,这叫“牝牡之合”。老子讲,说这个小宝宝、小婴儿他不懂得成年以后雌性、雄性的交合,但是有时候雄性的生殖器,小朋友的、小婴儿的叫“朘”,怎么样?“怒”就是立起来了,说明老子对生活观察很仔细,观察过小朋友、小婴儿的这种现象。
为什么呢?老子就思考了,老子说这是“精之至也”,体内精气特别充足,他没有消耗,精气充足所以会有这种表现,老子这段话讲的是什么?讲的难道是婴儿的生理现象吗?不是的,老子前边讲清楚了这是比喻,比喻那种修德之人,修德之人精特别充足,难道讲的修德之人把自己身体修炼的精很充足吗?实际老子指的是什么?这个“精”如果在做人做事上,指的是这个人的实力特别充足,这个人做事做得特别好,把事情做得非常好,实力非常强,但是在外表的表现上,却表现得特别纯真,没有那种像成人一样的欲望,但是他的实力非常得充足,讲的是做事的一种态度、一种状态。
如果我们用它来指导养生,可不可以呢?当然也可以了,比如说我们如果能保持一种婴儿的状态,什么状态?欲望降低,然后把自己的精气保存好,让精气充足,那您一定健康。所以我们中医里,有一位中医大师叫干祖望,南京的中医耳鼻喉科大师,我非常崇拜,我的很多经验是从干祖望老先生那学来的,就是看他的书学的,治疗耳病等等效果非常好,老先生多岁去世的,是中医里边真正长寿之人。
老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书的名字就叫《童心》,就像儿童那样的心,很愉快,看什么都很开心,很单纯;龟欲,像乌龟那样的欲望,你看乌龟整天慢慢的,没有那么强的欲望,你的欲望无论是性欲还是物质的欲望等等各种各样虚荣心,欲望都降低,像个乌龟一样静静地在那,把欲望去干净,童心是活泼的、可爱的,但是欲望去干净,保持单纯的状态;蚁食,像蚂蚁一样吃东西。
干祖望老先生养生特别好玩。我给大家讲个真事,好几位中医专家跟我说过这样的事,就是说出去开学术会议,干祖望老先生总自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比如说我们晚上会餐了,大家聚餐,干老您去吗?不去不去,对不起,我在房间里,没事没事,不用找我,你们去吧,他自己在房间里,每次会餐他都不出来,大家都好奇,老先生在房间里做什么呢?他吃什么呢?结果进去一看,老先生吃什么呢?老先生没事就嚼干果,总弄点各种各样的干果,像蚂蚁一样,一会儿吃一点,一会儿吃一点,很少,但是总吃这些东西,这个细节,是几位专家跟我讲的,估计没写到书里,老先生为什么要吃这些东西呢?他认为这些种子都是有植物的精华的,非常好的,品质高的食品,吃不要吃多,没事往嘴里那么一点点吃就行了,这是他的秘诀。
猴行,行动起来要像猴一样,灵活运动,该做事做事,这干祖望老先生多岁的老中医,他的养生秘诀是什么?他的养生秘诀就是保持一个孩子的状态,就是老子讲的这种“赤子之心”。你的欲望清空、比较单纯,然后却保持精气充足,保有精气,这样的人就会长寿,这是老子这段话我们的阐发,但是老子本身讲的做事,这种人做事他着重于做事本身,他这个实力非常强,做事做得非常好,大家他对做事所带来的虚幻的东西不在意,没有那些欲望,像一个孩子一样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老子认为这种状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各位朋友们,这就体现了道家的一个精华。
昨天在微博里我转发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天有人在沙漠里走,天气特别热,非常热,口渴不已,有两个人发现了一个井,来到了井边上,其中一个人是富人,有钱人,拿出了金碗去舀水,拿着金碗喝水,很了不起,我有钱,觉得很荣耀,旁边这个穷人是没有钱的,拿出个泥巴做的那种陶的那种碗,盛这个水,盛水一边盛一边自卑,一看你看人家拿金碗,我这很自卑啊,所以躲在一边偷着喝,心中很羡慕,生出了很多烦恼,我怎么就没有这金碗呢?结果这故事的结尾告诉大家,其实这两个人口渴在沙漠里,最需要的金碗还是泥碗啊?都不是,需要的是水,金碗、泥碗、陶的这个碗都是盛水的工具而已,并不重要,你需要的是水,可是人们忘记了这个,结果徒生烦恼,一个生了无端的傲慢之心,一个生了羡慕的那种烦恼,所以两个人喝完水,都显出了不同的心态。
我为什么转这个故事呢?我没说话,我竖个大拇指,为什么呢?这个故事就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如果你真懂道家的话,您就知道,一看这个故事就明白了,这个故事不是佛教的故事,是道家的故事,讲的是老子的思想。我们其实应该专注于事情本身,对这个事情所带来的虚幻的外表,我们尽量忘记它,没有那么重要,所以道家总讲“无为”,“无为”是真的什么都不做吗?不是的,老子《道德经》最后几个字讲了什么?“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说的是为还是不为?老子在《道德经》最后强调什么?是“为而不争”,要为,“为”做事本身,为谁去“为”呢?尽量为大家去“为”。这叫“为”,要去做,绝对不是什么都不做。“为而不争”,“不争”是不争事情所带来的那个虚幻的外表,不为谁去争这个虚幻的外表呢?不为自己争虚幻的外表,这就是道家的核心。道家讲的“无为而治,这个“治”还是要治的,去办理、去办事、去做事。“无为”不要为虚幻的外表去做事,叫“无为而治”,是这么一个含义。
明白道家的思想以后,再看这个故事您就懂了,其实我们真正明白“道”的人,无论什么东西,喝这碗水这个水很重要,但是即使富人拿着金碗,视若无有,没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ckzl/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