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希厚传略
洪希厚(-),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张治中将军的终身唯一伴侣,老家人习惯尊称她为“夫人”。
按洪氏宗谱记载,洪克化公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三。张治中的母亲是洪克化第一位夫人所生的长女,张治中是洪克化的亲外孙。洪希厚则是洪克化老大第三子的女儿(洪克化的侄孙女)。乳名小银子,因在“小五房”中最大,又名银大姐。洪希厚出生七天后,两家就举行了订婚仪式(娃娃亲),聘礼是一串二十多枚的铜钱。张治中家是靠山张长房中的一支,清中叶时由靠山张迁入洪家疃北头居住。
年,时年17岁的洪希厚按照当地张、洪两姓联姻的习俗,“侄女随姑”,开了回头亲。嫁给了大她3岁,贫寒出身的张治中(此时的张治中为谋生三下扬州,入巡警训练所受训后刚刚成了一名正式警察)。
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张治中在外闯荡,洪希厚作为张家长媳,一应家务便由她全力承担,还要照顾7岁的小叔子(张文心,年出生)。年春,因公公染病,婆婆日积月累地护理再加上家务繁重先期过世,10天之内公公相继亡故。张治中在保定军官学校读书,匆忙回家奔丧,一切善后事宜都由洪希厚来操持。料理完双亲后事,已是家徒四壁。无奈之下,怀着身孕的洪希厚,带着一个12岁的小叔子(张文心),回娘家生活。同年4月,长女张素我出生。家庭窘境不言自明。恰在这时,接到张治中的同学接济他们的50元钱,买了5间草房,含辛茹苦,艰难度日(《张治中将军》第6页)。直到年,张治中到上海大学读书,洪希厚才得以与之团聚。自此,任何时候,只要不打仗,这对患难夫妻,他们都会在一起。
年,长子张一真出生,时年洪希厚28周岁;
年4月28日,次女张素央出生,时年洪希厚32周岁;
年三女张素初出生,时年洪希厚33周岁;
后来张素因出生(时间未考),幼时因患脑膜炎在重庆夭折;
年次子张一纯出生,时年洪希厚38周岁;
年,五女张素久出生,时年洪希厚42周岁。洪希厚一心想再生个男孩,生下来时遗憾地对张治中说:“又生了个女儿”。虽是女孩,哥哥姐姐及工作人员却一直叫她“弟弟”。这个称呼持续到她小学毕业。她也就有了男孩一样的性格。
(张素我大张素央10岁,张素央大张素久10岁,张素央、张素初相差1岁;张一真大张一纯10岁。)
洪希厚善于持家,很注意节俭。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她自己做,也不允许子女做少爷小姐。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
年淞沪会战前夕,张治中在苏州备战,洪希厚在南京。张治中电催在英国西南大学攻读教育学的大女儿张素我立即回国,与母亲团聚,以便照顾好弟妹,并要她在抗战的非常时期服务于家乡教育。8月12日张素我到南京,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在南京待两个多星期后,夫人决定和大女儿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到了安徽老家。9月底,身心俱疲的张治中含泪离开战场,也回到老家,在洪家疃休养一个多月后赴湖南省主席职位。
年11月12日“长沙大火”事件后,主政湖南的张治中面对“一个破砖残瓦败壁颓垣的局面”,不得不以一种忍辱负重的精神,“恪遵处分,赶筹善后,以尽我未尽而应尽的责任”(《张治中回忆录》上册p-)。面对滞留在湘的皖籍难民,张先生对夫人说:“把你的私房钱全部拿出来,好让他们回乡。”夫人毅然决然地全数拿出。
年2月2日,张治中离开湖南去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夫人携全家赴昆明小住,数月后迁居重庆桂园。
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住桂园44天。夫人“亲手布置了每个房间”,并派出“最忠厚可靠的乡亲为毛主席服务”(《张治中将军》p7)。一是张二姐,为毛主席洗衣服;另一名是张家惠(张治中的副官,身高cm,是夫人大内侄女婿张立钧的侄儿),照料毛主席的起居。
年10月20日至11月1日,张治中、洪希厚夫妇携张文心、张一真夫妇、张素我访问台湾,并在新竹市井上温泉探望了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年,正值张治中与习仲勋在西北军政委员会共事期间,夫人曾随张治中在西安小住,与习仲勋一家住在杨虎城公馆止园。
年4月北平和谈时,张治中家和张文心家都住在南京沈举人巷(1号和4号),当外界日益兵荒马乱时,4月19日,夫人接到蒋纬国通知立刻乘坐他的飞机去上海,因为和谈破裂,南京即将失守,和谈代表会直飞上海。到上海后,蒋纬国的夫人石静宜开车接机,将夫人一行送到钱妩(张家长媳)家。休息两天后,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和上海地下组织周密安排下,4月24日6点多,由张治中老朋友邓士章具体布置,航空公司汽车赶到钱妩家,夫人携子女一行(张一纯、张素久)(此时张素我随丈夫周嘉彬在兰州,张素央、张素初在美国读书)和文心一家(张文心、郑淑华夫妇,儿子张一伟,女儿张素德)直奔机场,钱妩开车送行(此时张一真在台湾定居)。当日午后飞抵北平,叶剑英代表周恩来陪同张治中到机场接机。
年,夫人和张一纯赴香港,接张素我一家到北京。
至年,张治中携全家在北戴河休假和开会期间,毛主席几次宴请他们全家吃饭和看电影。一次,山东郊县的一个农业合作社送毛主席三颗大白菜,毛主席分了一棵给张家,洪希厚称了有27.8斤,她舍不得吃,用沙土栽在一个大花盆里,摆在客厅长达几个月,直到菜心长出了壮苗还开了花。
夫人只有一个亲弟弟洪君器,年出生,年含冤惨死,留下一男三女。但从堂内弟有40余人,侄儿辈、孙子辈的,至少有百人之多。50年代到60年代,凡途径北京光顾张公馆的,每人每次都能获得6至20元的资助,夫人一视同仁,受惠者众。
60年代,一次安徽的一个黄梅戏剧团来北京演出。周总理特意请夫人全家去看戏。两家有着长期且深厚的情谊,相互间常有馈赠和酬答。直到张氏夫妇去世后,邓颖超对张家子女一直都很关心。
年,10月3日,张先生和夫人宴请回国的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夫妇。年,张治中病危。此时大女婿周嘉彬被隔离审查将近一年。夫人找到了国务院有关方面说话:“我的长子远在台湾,长婿如长子,能否请放周嘉彬回家看看他的岳父?如仍有问题,再叫他回去,可以吗?”周嘉彬由此获得释放回家。
夫人原本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到北京因要参加会议,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当时国民党内(包括宋美龄)不少同僚劝张将军再娶一位大家小姐。张治中说:“她是我孩子的母亲,也是我的家乡人,抛弃了她,我将来何以向子女交待,何以面见家乡父老?”
夫人是张治中指腹为婚的妻子,一生对张治中的工作从不乱发表意见。只有一次,当她得知文心将随兄长奔赴前线,她对丈夫说:“开战时,让文心留在你身边,好吗?”张治中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仗一打起来,是不分前后的。这次去上海,我已做好了战死的准备,作为一名军人,文心也应当如此。”
夫人有时会在周总理面前抱怨张治中,说他不注意自己身体,家务一概不管。周总理总是笑着劝解到:“张大嫂,你是贤妻良母,他哪能不听你的!”这句话既恳切,又风趣,逗得大家都笑了。
张先生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大会讨论《婚姻法》一夫一妻制时,说:“国共两党,讨论《婚姻法》一夫一妻制,只有周公与我有发言权。”(《十年来的生活点滴》P14)
洪希厚与张治中共同生活了60年。晚年张治中患病期间,夫人昼夜服侍好几年,直至年4月6日,张治中溘然长逝,时年79岁。
年11月,夫人洪希厚故世。
笔者赞曰:隐忍慈祥时间希,大爱无垠诠忠厚。
参考书目:
1、《张治中回忆录》
2、《张治中将军》
3、张素我口述,周海滨执笔《回忆父亲张治中》
4、《洪家疃》杂志第一期:洪德平《忆张治中将军往事》
5、《洪家疃》杂志第12期:张素郧《追忆父亲张文心三次重要抗战经历》
首都前方將士慰勞會:(一)劉香英(何應欽夫人代表)(二)譚延闓女公子(三)孔祥雍(四)劉紀文夫人(許叔珍)五張繩以六葛敬恩夫人(陶藴玉)七古應芬夫人(何明坤)(八)戴李陶夫人(鈕有恆)(九)方振武夫人(高玉昆)(十)胡漢民夫人(陳叔子)(十一)姚琮夫人(姚洪英)(十二)朱培德夫人(趙□君)(十三)張治中夫人(洪希厚)(十四)王伯羣夫人(許樹嘉)
年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湖南分会副主席洪希厚与丈夫、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合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抢救战区儿童成为一项重要的抗日救亡工作。年3月10日,爱国人士在汉口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长沙人曹孟君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保育委主任。年6月5日,湖南省战时儿童教养院召开成立大会。会议由湖南省湘乡人、中国民主革命家、妇女运动先驱、教育家张默君主持并致词。会后,推举理事会成员35人,并选出张默君、洪希厚、曾宝荪、刘舜华、徐舒、周荇荪、阳名清、朱王浣青、龙慕兰、易文斌、陈洁、徐幼芝、谭振群、张素我、吉哲15人为常务理事,推定张默君为常务理事会主任。从年7月到年,该理事会先后建立了5个儿童保育院,收养了多名年龄在5岁到15岁的少年儿童。儿童保育院辗转湘西、湘东、湘南,历经艰难,为孩子们建造了家园,让他们接受了教育。在多名难童中,不少人后来上了大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洪希厚一直参与抗战慰劳活动,年8月7日,湖南妇女抗敌后援会在长沙成立,27日改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敌将士总会湖南分会,由当时省政府主席何键之女何枚为主任,中共地下党员曹国智、李颖生当选为理事。11月下旬该会又改为湖南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由洪希厚担任主任,曹国智、李颖生、黄时雨、罗琼、罗叔章等为委员或组长,在各县市设有分支机构或类似组织。
年3月,由宋美龄牵头,在汉口组织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洪希厚、沈钧儒、郭沫若、李德全、邓颖超、郭秀仪等二十余人联名倡议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很快,宋氏三姐妹、何香凝等签名,作为联合发起人。后由长女张素替洪希厚参加,会长由宋美龄担任,邓颖超、史良、沈兹九、安娥等担任理事会常委,后来邓颖超、李德全又担任了副会长。
与陈诚夫妇留影
民国29年二月摄于重庆三圣宫
30年代淞沪抗战后留影
50年代家庭合影
60年代家庭合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ckzl/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