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老师们上青年时报头条啦快来看看
教师节
TeachersDay
作为学生,读书多年
除了父母、亲人
每日相处最久的就是老师
我们的脆弱、困惑
甚至是青春期的悸动
每一寸的长大
都有老师默默地注视
鼓励的言语
责备的严厉
换来我们成长的勇气、
与面对未来的坚定的信心
今天牛牛君
要为大家介绍这么一群“园丁”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浇灌着一批又一批的“花朵”
值此节日之际
来送他们“上头条”!
青年时报辟出专版,送老师上“头条”
上城区孙丽女
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沟通社会
她让教材上的白纸黑字
“活”了起来
教坛耕耘27载
思政教育终得“红梅”花开
下课铃响,孙丽女结束了新学期的第一堂《道德与法治》课,伴随着走廊上的欢声笑语,从三尺讲台回到办公桌前——在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近30年间,这样的场景,孙丽女已不知经历了多少次。
杭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杭州市教改之星、上城区首批“未来名校长”培养人选……这些荣誉称号,是孙丽女多年以来辛勤工作的一个缩影。曾经,孙丽女的主要教授科目是语文,“品德老师”对孙丽女来说,只是一个兼职——当时,很少有学校会给这一科目配备专职教师。因此,能够获得首届荣誉思政教育“红梅”奖的殊荣,孙丽女感到别样的自豪与欣慰:“我教了26年,这个奖项可以说是第一次作为单独的荣誉,奖励给我们一线的思政教师。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这对我们都是非常重要的鼓舞。”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思政教育的地位一直有些尴尬:因为得不到重视,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老师的上课方式往往是照本宣科,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家长对此也颇有微词:把宝贵的课时浪费在所谓的“品德课”上,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成绩?
正因听了太多的质疑,这朵荣誉“红梅”令孙丽女颇为感慨。她认为,对思政教育的再发现,体现了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以及对教育回归本质的一种思考:如何在小学阶段,引领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随着思政教育的逐步深化,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教改”紧跟时代步伐
思政教师也要谨防“掉队”
在她看来,教材中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新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在“催促”老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孙丽女认为,除了参加必要的培训,老师也要积极地自主学习,与教材内容的深化“并肩而行”。
浙江省特级教师池昌斌曾经提出:思政老师一定要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对这一观点,孙丽女给予了充分的认同。她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放着不同类型的报刊,这便是孙丽女看世界的“窗口”。“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小孩子是不会喜欢这门课的。”她笑着说道。
一直以来,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杭师附小)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养成。今年7月,杭师附小与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成立了思政教育研究院,今后将会在优质高校资源的引领下,探索思政教育的更多可能。
走出课堂,连接社会
让学生自己感受、思考世界
在孙丽女看来,上好小学思政课,应该做到两点:了解学生,用活教材。了解学生,首先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而用活教材,就是要让课堂始终具有活动性与生活性,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诠释教材上的白纸黑字。
课堂上,她会播放爱国主题的纪录片,与其他学科合作,让学生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绘制国旗与国徽,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演唱爱国歌曲;紧随其后的十一假期,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孙丽女希望学生能够趁此机会,与父母、同学一起,开展走上街头与国旗合影、争当“护旗手”等活动。这样一来,从课堂内到课堂外、校园内到校园外,爱国意识便会深深地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外活动是思政课堂的重要部分,那么高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将更加抽象、复杂的内容“消化”掉呢?孙丽女坦言,如何将高年级的思政课程上得有趣,难度相当大。不过,她与其他老师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相对成熟的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剧场、辩论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在表演与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她还打算邀请共建单位,以及具有相应知识的社会人士或家长参与到课堂中,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与准确。
“以课堂为依托,场馆为载体,令课堂与社会进行有效连接。”孙丽女表示,杭师附小将会持续推行“场馆学习”,开展“清风研学”系列活动,令思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她始终乐观向上,真挚待人
今年7月,孙丽女出任思政教育研究院的院长。在此之前,她已经是杭师附小的党支部书记,同时担任班的品德老师。她告诉牛牛君:“这么多年虽然在管理岗位,但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始终是不能丢的。因为一旦放弃了课堂,你会很快觉得自己和孩子们拉开了差距。”
在美术老师温老师眼中,孙丽女工作态度认真,擅长写文章,演讲从来不用看稿件,是老师、学生的榜样;身为党委书记,她平易近人,经常设身处地为一线教师考虑,主动找他们谈心,对其职业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与更高的要求:“要把话说到人家心坎里去,有时候是很难的,特别是成年人。”温老师感慨道。
语文老师出身的孙丽女热爱阅读,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每次搬家都要头痛一番。她阅读面广泛,基本上什么都看:“原来很喜欢看散文,最近很喜欢看侦探小说,东野圭吾的书基本上都看过了。”孙丽女的女儿正在读高三,虽然课业繁重,却仍然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谈到女儿,她很是自豪:“我现在经常跟着女儿一起读书。她自己有很长的一串书单,很多我还没看过,有时候和我聊起来,我觉得自己都有点落伍了。”
27年的教师生涯,孙丽女影响了很多学生,自己也时刻在被学生们影响着。她说:“我希望自己能够始终拥有一颗‘童心’。”
见习记者贾晚星通讯员缪于冰
下城区方战花吕方红
下城区首颁“金桂纪念章”
一家人共同谱写下城教育故事
下城区开展主题活动
首颁“金桂纪念章”
为了表达对这些老师的感谢和尊重,今年,下城区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第35个教师节主题,特别为与共和国同龄人和教龄35年以上教师设立“金桂纪念章”。
“金桂纪念章”寓意是,桂,花开秋季,和教育人的节日同期;金桂,叶深、花多,香气清新,一如教育人的扎实与谦逊。
这群可爱的人,都在讲述着一个个温暖动人的教育故事,传承着他们身上优秀的教育理念。
其中就有这样一对母女,她们都有35年教龄,她们共同写下了字幅“母女情系下城幼教”“母、女教龄35+35=70”。母亲方战花激动地说:“我们母女从年到年,共同见证了57年来下城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祝愿下城教育越办越好。”女儿吕方红说:“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下城教育点赞,妈妈和我都为自己是下城教师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方战花和吕方红
母亲方战花
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下一代
母亲方战花,杭州市仙林实验幼儿园退休教师,退休前是杭州市六克巷幼儿园的园长,女儿吕方红,杭州市东新实验幼托园的在职教师,目前在杭州下城区星星幼托园支教并担任园长。
六克巷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和小朋友的合影
年从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方战花被分配到下城区教育局,回忆起当年的教育环境,方老师觉得现在太幸福了。当时下城区只有7所公办幼儿园,她先后到三所幼儿园工作,当时的幼儿园大多设置在一些老墙门内,规模在6个班以内。小班有32人、中班有36人、大班有40人,每班只配备一位老师,三个班配备一个保育员。
幼儿园环境和班级配套设施也非常简陋,户外场地很小,整个幼儿园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幼儿上课、吃饭、睡觉均在一个小小的教室内。上世纪60年代还没有电扇,夏天,方老师会一直摇着扇子为孩子驱赶蚊子,就是这样细小的动作,感动着孩子们和家长。
年她担任仙林幼儿园副园长,年又调到六克巷幼儿园担任园长工作,一直到退休。方老师爱岗敬业、待人诚恳、关爱学生、服务家长的精神风貌,也一直影响着老师们,她先后被评为杭州市先进青年、杭州市幼教工作者等。
在方老师众多学生中,有一个名叫荣福的学生,现在已经是大学老师,每年到教师节都会去看望方老师。方老师嘴里的荣福,也曾是班里的捣蛋鬼,在方老师耐心细致的辅导下,荣福慢慢变得自信,让大家看到了他身上很多优点。
“方老师,我找好女朋友,马上准备结婚了,请您一定要来参加我的婚礼,我单位离您家这么近,我会常来看望您的。”当荣福长大了,要结婚的时候,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方老师。收到了荣福的喜讯,方老师开心得不得了。在那之后,他每年都会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来看望方老师。就这样,他们的师生情一直在延续着。
“非常感谢教育局,我们退休了还想着我们,还给予这么重要的纪念奖章,让我们找到了归属感。”方老师领到“金桂纪念章”时,非常激动,并表示会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g/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