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暖身大穴,让你冬天不怕冷修订
一到冬季,气温下降,有些人就怕冷,觉得手脚冰冷,怎么也暖不热。这除了天气原因之外,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是很重要的原因,手脚冰凉也许是身体疾病的信号。
中医认为:冬天怕冷、手脚冰凉,是3方面因素导致的:
首先是阳气不足——人体是阴血和阳气平衡的整体,在阴阳平衡的情况下是健康的,可是如果一方下降,人就会有不良的反应。怕冷其实是“阳虚生内寒”的结果;
其次是由于人体血虚、血运不畅所导致;
最后,相对躯干而言,手足位于人体的末端,中医称其为“四末”。冬季“阳气内守,不达四末”,所以容易出现手足冰凉。
怕冷、手脚冰凉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引起它的原因有很多,最好请医生找准原因,再进行调理,比如低血压、心脏功能不够好、脾胃不适等一些疾病就可能会引发手脚冰凉。
有些人手脚冰凉跟生活方式有关,一些人为了保持苗条身材吃饭少,或者因工作忙碌无法按时吃饭,或者穿得单薄,到寒冷天气自然会手脚冰凉,吃足够多的主食、穿得暖和就可以改善,同样,工作压力较大、经常熬夜的人也容易手脚冰凉,要想办法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才可能彻底改善手脚冰凉状态。
多吃温热类食物
如果排除疾病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出现怕冷、手脚冰凉多跟个人体质虚弱有关,可以咨询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生活中适当增加饮食当中坚果、豆制品等的摄入量,给身体增加能量,姜、辣椒等也可适当摄入。
千万别以水果为主食,因水果多数性偏寒凉,久食最伤阳气。喜欢早晨吃水果的女生注意了:早晨要喝姜糖水升阳,不能吃水果降阳。
给大家介绍六个暖身“大穴”,能让身体暖和起来。
1、全身怕冷按大椎穴
低头时,摸到颈后最突起的高骨,在这块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中医认为“大椎通阳”,因为这个穴位是督脉与六条阳经的交汇点,大椎是调节全身怕冷的重要穴位,温灸大椎穴可以通络散寒,这也是缓解全身怕冷的重要方法。
有手脚冰凉症状的女性朋友不妨每次洗澡时先用热水冲大椎穴10分钟左右,直到穴位处皮肤泛红——这就起到了类似温灸的作用,整个头颈后背乃至全身皆觉得酷热时,再停歇,沐浴后注意保暖,好好睡上一觉;
或者每日早、晚各用手掌搓大椎穴5~10分钟,使得穴位处觉得酸胀发热即可。大椎穴还可以预防治疗感冒。如果觉得感冒袭来,出现头晕、头痛、鼻塞、咽痒等前驱症状,可以用手掌搓热颈后的大椎穴,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度,就能帮助身体振奋阳气,抗御外邪。
2、手脚怕冷按阳池穴
阳池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阳池穴名意指阳气生发之池,有生发阳气、沟通表里的功能作用。位于手背第3、4掌骨间直上,与手背腕横纹交点处的凹陷中取穴即可(将手背往上跷,在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在靠近手背那一侧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会找到一个压痛点,这个点就是阳池穴)。它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这一穴位,便可迅速畅通血液循环,温和身体。
操作:用拇指或者中指揉按此穴。最好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针对病症:手脚怕冷、前臂及肘部疼痛、肩臂疼痛、糖尿病等病症。按摩此穴还可恢复三焦经的功能,将热能传达到全身,故有手足发冷的情况时可按摩此穴,最好是慢慢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经常按摩此穴可调节人体的元气,帮助人增津消渴,为治疗糖尿病的常用穴位。
另外可按摩或拍打胳膊:从手掌内侧往上抚摩,到手臂和肩部交接处,再从手臂外侧向下抚摩到手指,连续三次,然后抚摩另一只手臂。因为手臂上有三条阴经和阳经,抚摩手臂可以疏通手臂上的阴经和阳经,解决阴阳不和谐。
3、下肢怕冷按摩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脚心部,按涌泉穴可补肾壮阳,能让手脚快速暖和。阳虚者可用拇指快速按揉,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脚心,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脚心,搓到有热感为止。每天早晚搓揉下,接着搓揉各脚趾余下。中医学认为,人体诸多经脉都汇集于足底,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密切关系。涌泉被称为“接地气”的枢纽,按揉可以调节气血睡眠,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经常坚持搓揉此穴必然会促使手脚冰凉、下肢怕冷的症状康复。
4、气海一穴暖全身
“气海一穴暖全身”,就是说气海具有温养、强壮全身的作用。对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质虚弱韵人来说,经常按摩气海穴就能起到良好的疗效。气海穴(在小腹肚脐眼下约一寸半,见下图)。气海穴是补气的要穴。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所以得名气海。“气为血之帅”,气能推动精血水谷运行滋养周身,这样,五脏六腑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各司其职。中医认为此处是人体之中央,是生气之源,人体的真气由此而生,所以对于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疾病,按摩、针灸气海穴往往具有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
小腹部有关元、气海等重要穴位,按揉小腹既可防病治病,又可增强体质、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也可改善怕冷的现象。按揉小腹的方法:(孕妇以及月经期女性要慎用此法)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小腹(双手叠放可增加按揉的力度,一只手的力量太小),双掌以肚脐为中心划圆运转,顺时针方向绕脐摩腹运转72圈,再逆针方向绕脐摩腹运转72圈。先朝哪个方向转都行,顺时针方向和逆针方向绕脐摩腹运转的圈数也不要那么讲究,大致相等就行。还可以把手指按在肚脐眼上,根据自己的承受程度调节按力大小,过一会儿,再用手指按压小腹上的其它穴位例如天枢、水道、归来、关元穴、气海等。另外,在小腹部的各处用双手手指用力按压,可瘦小腹(见小腹按摩疗法与瘦小腹),该法女性在经期和孕期禁用。
5、足三里,调理脾胃、补中益气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脏器才可能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阳气充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按揉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激发气血的生化与运行。阳气充足,自然不怕冷。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3寸),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有个骨头和肌肉形成的凹陷,就是足三里。
每晚以指关节按压(或者捶打)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也可手握空拳,拳眼向下,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捶打之时,也会产生一定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6、怕冷、手脚冰凉也许是肾阳虚的表现,补肾是关键
中医讲:肾藏精,分为阴和阳,怕冷、手脚冰凉是肾阳虚的表现(阴虚的症状:夜间出汗、潮热盗汗)。
按揉肾俞穴补肾精的效果极好。肾俞穴在腰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第2、第3腰椎之间)。肾俞穴怎么找呢?有个好办法:人体背部与肚脐眼正对的位置就是命门穴(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大致是系裤腰带的高度偏上一点),命门穴向左或者向右量取1.5寸(中指、食指并拢后的宽度)就是肾俞穴,左右各一个。
如上图所示,可直接用双拳按揉肾俞穴,也可采用下述视频中的方法:
站立,挺胸,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以脚跟和膝盖为轴,发动浑身上下各部位的抖动。双手握拳,拳心虚空,拳背抵在肾俞穴,利用抖动按摩穴位。双拳不要故意动,只是利用膝关节的上下抖动来带动双拳进行反复摩擦穴位。双脚随着身体抖动轻微起踮,感觉到腰部轻微发热为止。
特别提醒:拳背抵在腰后肾俞穴(或者腰眼也可),主要是利用抖动来带动双拳按摩肾俞穴。抖动的频率可快可慢,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
通过全身抖动,能使内脏运动,增强全身气血流通;双拳按摩肾俞,又能激发肾气,起到补肾的作用。在过去,这种运动被誉为中医里的金匮肾气丸,有温补肾阳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补肾方法。对肾虚,慢性腰脊劳损,腰间盘突出的病人非常实用。
告诉大家一个温阳方:如果有体虚怕冷的朋友(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可以试一试。
原料有:大枣5-6颗;枸杞7-8颗;桂圆4-5颗;红糖1小块。 方法是:每天晚上熬水喝。 以上原料是我们平时的食品,所以没有副作用。至于用量,可以因人而异,不一定按照我说的数量,并且男女都可以服用。
运动、晒背、泡泡脚
极不爱运动的人也容易出现手脚冰凉,久坐办公室的人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适当活动一下,散步或者在室内做一些伸展肢体的运动都可以。要注意以微微出汗为宜,剧烈运动而大汗淋漓反而会造成身体疲劳、诱发感冒。
晚上睡觉前可以用35~40℃左右的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但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等患者要慎用温度过高的水泡脚,以免造成血管破损和皮肤的溃烂。
中医认为人体的前为阴,后为阳,因此晒后背,能起到补阳气的作用。同时在寒冷的天气里,晒晒后背,还能驱除脾胃寒气,有助改善消化功能。
生姜红糖水,养生保健必备
红糖是未经精炼的粗糖,保留了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红糖性温味甘,能够入肝、脾、胃经,具有补中暖肝的作用,红糖中含有大量的铁,而铁正是产生人体能量的主要介质,担负着向人体器官和肌肉输送氧气的重要任务。
生姜具有温通阳气,发汗解表的作用,有温胃止吐、杀菌镇痛、抗炎之功效,还能舒张毛细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兴奋肠胃,帮助消化。生姜具有特殊的辣味和香味,可调味添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配菜。
每天晨起用生姜与红糖煎水服,有桂枝汤之效,能调阳和阴、补益气血、平衡营卫。并且生姜有祛邪之功,且兼能健运中焦。
防治风寒感冒要服姜糖水
姜糖水是咱老百姓治疗感冒风寒最常用的方子,如果您不小心着了凉、淋了雨,回到家马上喝上一碗热乎乎的姜糖水,周身微微汗出,即觉浑身舒畅。可以说,姜糖水是我们居家生活的必备,更是养生保健以及大病康复的必需。
感冒后身体拘紧而痛,发热,头痛,恶寒,此时喝点姜糖水,或多盖被子,或服麻黄汤,或刺大椎、合谷、外关穴,或灸身柱穴,或蒸桑拿等等,身体微微发热而汗即透出。汗透一分,痛减一分,烧亦减一分。甚至身体某处汗出,则某处痛减。其中微妙,必身临其境者方能体会,此即仲景所谓的“身濈然汗出而解”。
中医治病,讲究的是对证的把握,这是非常精确的,要不得模糊。而辨证之后的治法则诸医皆可不同。比如感冒发烧咳嗽,辨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既可以拔火罐,也可以喝姜糖水,还可以吃辛温汤药,总体的治法都是开表祛邪的,而且都能迅速治愈。
一朋友自从选择了中医,每天早晨喝生姜红糖水,平时常喝桂枝汤,一年来身体越来越健康,面色越来越红润,再也不会象以前动不动就生病、反复感冒了。
一般来说,不管是大人小孩,还是轻病重症,都可服用姜糖水。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一些姜糖水的做法与功效,对于我们及家人保持健康大有好处。
做法:
取生姜一大块,洗干净,切片或切丝,加少许红糖,再加水适量,煮开一两分钟即可。可乘热服下。服后最好能有微汗出,并需避免风寒。更简单的方法:用姜粉和红糖,热水冲服。
中医认为,红糖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风散寒、活血化淤之效,特别适于产妇、儿童及贫血者食用。有中气不足、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问题孩童,平日可适量饮用红糖水。对老年体弱,特别是大病初愈的人,红糖亦有极佳的疗虚进补作用,老人适量吃些红糖还能散瘀活血,利肠通便,缓肝明目。
若以生姜红糖水养生保健,要求必然是早晨服,饭前饭后可随意,而且,春夏两季最好。一般来说,春夏养阳,因此生姜可多些;秋冬养阴,糖可多些。再者,易汗之人可少姜,汗少之人姜多亦不怕。怕辛散太过,亦可改生姜为干姜。
至于秋天能否继续喝生姜红糖水。其实可以继续喝。秋天也是由一天一天组成的,每天都有早晨,也都有阳气升发。只是姜可略少,糖可略多,以加强养血敛阴之功。以上只限于健康人群,若另患他病,则不可滥服。
对于中焦虚寒患者,炎炎夏日晨起喝生姜红糖水完全不会引起上火症状的,大可放心地服用。生姜有温中之效,红糖有补血之功,二者同用,一辛一甘,合而化阳;一入气分,一入血分,合而调和营卫。因此,生姜红糖水有类似于桂枝汤的功用,且皆属食物,制作方便,口味绝佳,于平和中收取卓效。
生姜红糖水作用于脾胃枢机,能升脾之清阳,又可涵养阴津,则阴能使阳升发不竭。我朋友左上肢麻木数月,嘱用此法调理,竟获痊愈;痛经时服此方可助排出血块,能活血通络,兼可止痛;面色苍白之人,多属中焦阳气不振,此方久服有助于恢复红润面色。
一般情况下,服姜糖水是不会出现上火的。因为红糖是养阴的,足可把生姜的热气收敛下来。
若服姜糖水后出现上火怎么办?停服即可。或者少些姜,多些糖亦可以。若上火明显,出现痘痘、口腔溃疡、头晕、眠差、眼红等症状,可喝点绿豆汤,或者喝点绿茶,都可清降浮火。另外,亦可服乌梅固本汤:乌梅10克,黑豆、绿豆、黄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三付,水煎服,日一剂,或多煮此方以代茶饮,能收敛上浮之火。
民间俗语云: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这是为什么呢?人活在天地之间,天地的气机变化是晨则阳气升,午则阳气浮,夕则阳气沉,夜则阳气潜。人要适应天地的气机变化,这样才能健康无病,并且能长寿。因此,人亦要早晨让机体的阳气升起来,晚上让阳气潜下去,如此即是适应了天地规律。姜是升阳的,早晨服最适合于升阳。而晚上要潜阳,就不能吃姜。晚上偶尔吃姜是不要紧的,或者,生病了药方中有姜,晚上亦可服用。但不能长期坚持晚上吃姜,那会导致阳气不能敛藏,使机体不能顺应天地的阳气变化,这不利于睡眠,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女子养生最适合服姜糖水
女子来月经意味着周身气血充盛,来月经后需重视调理气血,以保证月经的正常来复。若精神不畅则肝郁不生血;劳倦内伤则脾虚不养血;外感邪气则胞寒不温血,如此皆会影响到月经。建议女子每天晨起服生姜红糖水,此方最能养血,尤其是宫寒血弱之人。
女子月经来时,气随血脱,往往体质下降。此时需注意:一则,避风寒,慎起居,调饮食,勿贪食生冷、油腻;运动锻炼需减少;勿浸冷水;尽量减缓工作或生活压力;可以晨起喝姜糖水以养阳养血。若出现月经前后诸多不适,多因于血虚或感寒,可配合汤药或针灸调理,亦可自己按摩三阴交、女福穴,有一定效果。
不少女孩在月经前后常会出现畏寒、肢冷等不适,血虚阳弱之人尤为多见。平时当重视养血养阳:养血除重视按时睡眠外,还需每天早晨喝姜糖水;睡前热水泡脚;忌食生冷、油腻诸食物等等。养阳则建议常灸关元或中极,饮食宜温不宜寒,避免风寒外袭等等。在月经前后尤要重视养生,可以有效预防诸不适的发作。
经常有病人问,月经期可以服中药吗?我认为,若是扶阳抑阴,或是养血排毒、降浊祛邪之类的药方,完全可以在经期服用。若用方合理,甚至可以借月经来潮把更多的浊毒通过胞宫排出体外。有时经期服药病人会出现月经量增多,或血块增多之类的反应,这是机体借月经以排邪。需注意休息,早晨喝姜糖水以养血。
痛经,让不少女孩子深受其苦。若不便找医生,自己亦可试着止痛。一则按摩三阴交、女福穴;二则灸三阴交、关元;三则喝生姜红糖水,要求趁热喝;四则试用此方:炮姜10克,益母草30克,红糖30克,水煎服,或者:蒲黄与五灵脂各等量研细末,每次一克,温水冲服,都可帮助止痛;五则把粗盐茴香袋放在小腹部热敷,能调理妇科疾病:例如痛经、月经不调等。详见:
粗盐袋热敷法治疗疼痛特效,还能增补元气(提示:冬天家中无暖气的话,可以用粗盐袋暖被窝)
推荐阅读(点击下列标题):
超简单又速效的健身方法,难得,收藏!
刘力红博士治腰腿疼(可管十年不犯腰疼病)
防病治病的妙法--拍打八虚
洗髓法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ld/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