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人侨物当年的江门人是这样寄钱的据
年,鹤山华侨通过中国银行给妻子李氏的汇款,由圩镇的广泰商号转交。
“金山伯的荣耀——近代江门五邑侨汇展”近日在中国钱币博物馆展出。该展览展出了大量的侨汇档案资料和实物,集中叙述了近代江门五邑侨汇的历史,反映了其作为连接海外华侨与家人、乡邦的核心纽带作用。年6月19日,侨汇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世界文献遗产。
1有银就寄回侨汇是类似今天具有汇款功能的一种纸质档案文件,俗称“银信”,是指清末至民国时期在海外打工的华侨寄回国内的家书,其中内容又附带汇款数额,兼具家书、汇款的功能,实际上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汇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银信合一,不同于现在普通的信汇、支票,又有别于一般的文书信函。近代侨汇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金融功能,类似今天的国际汇票,华侨从海外寄来一笔钱,用于家人改善生活;另一方面是信息传递的功能,可以被理解为“家书”。侨汇由专门的机构负责收发,有专门的书写格式,上面写上家书内容,同时把钱存入代理机构,国内的亲人接到侨汇后可以去指定机构按照比价兑换汇款。侨汇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地,因福建方言或者潮汕话将“信”称为“批”,故侨汇也叫“侨批”、“番批”。
五邑侨汇的产生与近代以来的移民活动密不可分,同时与当时的金融、交通和邮政条件的不健全有很大关系。“五邑”是江门所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地区的俗称,是广东最早向海外移民的地区之一,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海外交往。近代以来,美洲、澳洲先后发现金矿,加之国内动荡,江门五邑地区大批民众前往两地淘金,充当华工,并把先后发现金矿的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和澳洲墨尔本称为“旧金山”和“新金山”。当年衣锦还乡实现“金山梦”的华工,则被乡人称为“金山伯”,后来泛指在美、澳两洲的五邑华侨。
五邑地区侨汇数量庞大,素有“五邑侨汇,为粤省冠”之说。展览中有现存较早的寄送侨汇的一封书信,它是年文光、文苑写给父母的信。信中言及,“前日,寄回道松兄处转交银十二元。”五邑地区的银信是凭信取款的,按规定汇款前写家信一封,汇款数额写在信封的右侧,将信、款一并交与银号、商号。如,华侨关崇义由旧金山通过富源银号寄给在开平家乡的儿子关锡恩的银信,信封上就明确标注有“港银壹佰元”字样。
五邑侨汇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字迹工整,语言朴素。二是书写方式较为独特。为了保密之需,早期的五邑银信大都用一种不被一般人识别的数字书写汇款金额。三是递送渠道多样。五邑银信的递送系统复杂而又多渠道,有民营和私营两种体系。四是汇款的币种多。侨汇以所在国家的货币为主,因此五邑地区的银信上常见右侧写有“港币多少元”、“美金多少元”、“英镑多少元”等字样。今所见汇款币种主要有港币、美金、先令、佛朗、毫券等。五是数额巨大。五邑地区的银信汇款数额大于其他地区,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五邑侨乡的侨汇数量远远高于潮汕和客家侨乡的侨汇,而且其在全国侨汇中的地位也非常突出。六是内容真实丰富、翔实可靠。由于它牵涉面更广,且具有国际性,故内容显得愈加多元化。七是记载系统完整。侨汇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几个历史时期,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变和经济的发展。
4年4月5日,台山中国银行发给侨眷余秧好的印鉴登记证。
递送讲诚信移民初期,华侨们想往家里寄送钱银物品,往往趁回乡时亲自携带,但大多数人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回一趟家,无法及时递送财物,所以更多的是委托回乡的亲友或同乡携带。随着寄送银信需求的增大,逐渐产生出一类以通过收取手续费,专门为华侨递送银信,陪送华侨出国或归国为职业的人群。随着银信业务递送的增加,后来出现了承揽银信业务的专门机构,如有些商号看到了商机,一些米铺、五金店、洗衣店纷纷“挂单”开始经营银信,到了后期开始由私人带送,到五邑地区的各个兑换店进行兑换。侨汇的递送经国外转到香港然后再到五邑地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间运营体系。
晚清时期,社会上就已经出现了为海外华侨传递信、财、物的特殊人群,并成为一种谋生的专门职业。因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当时往来只能走水路,经常远渡重洋,四海为家,所以被称为“水客”。在早期华侨汇寄银信过程中,水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广府地区,因为水客经常挑着箩筐或背着布囊,穿街过巷或下乡派送银信,犹如一匹巡城的马,故被称为“巡城马”。据说,能当上巡城马的人绝对是忠诚老实,而且家中一定要有妻儿老小,故那时极少发生巡城马携款私逃的事件。当时数额少的钱币以巡城马携带为主,大额的钱币,客户一般通过汇兑来处理。据估计,清末民初期间,五邑地区的巡城马达千余人之多。这些人凭着一双铁脚板,不论风吹雨打、严寒酷暑,一年四季在各地奔走,脚板起泡、食无定时是常有的事。而“铁脚、马眼、神仙肚”,是当年干巡城马这行人的真实写照。
为了招揽侨汇业务,巡城马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如刊登广告、印制名片等。他们递送侨汇全凭个人信用,既无收条亦无担保,所收佣金约为10%左右。随着华侨数量的增加,侨汇数量也急剧增加,一些与海外华侨有各种联系的人便从事侨汇递送业务,特别是与海外交往较多的商号和银号,通过联号和代理号的形式,逐渐成为银信传递业务的主力,两者在经营方式上基本相同,且银号往往兼营商业,商号亦兼营金融业。
抗战后期,由于私营侨汇运营体系的崩溃,侨汇集中到官营体系中,政府、银行和邮政机构克服各种困难,努力维持侨汇,赢得了声誉,建立了其在五邑侨汇运营中的核心地位,并在抗战胜利后迅速发展,但最终由于社会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3义卖援抗战侨汇是近代五邑侨乡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五邑华侨热爱自己的家乡,素将造福桑梓列为夙愿。他们将寄回家乡的钱用于投资兴办实业、发展交通等,以发展家乡经济;捐助兴办教育慈善公益事业等,以发展家乡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广大五邑华侨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五邑大地受到日寇铁蹄的践踏,侨汇的运营受到严重影响,侨属生活难以为继。当祖国遭此危难,广大华侨无不慷慨解囊,并通过各种形式投入到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在华侨给家人寄送的侨汇书信中,往往大量涉及抗战内容,如关心抗战中家人的安危、介绍抗战的情况、介绍抗战时期海内外的生活、宣传抗战等。而且,还通过各种方式捐献资金,接济难民,为民族解放贡献一己之力。
展品中有一组李氏家族李键明给李景周的银信。在年8月10日的银信中控诉日军暴行,对政府抗战充满信心,并认为华侨捐款当为军需,为国民之责任。同年11月5日的银信中讲述了抗日战争的进展情况,并因“国家存亡在此关头”,要求李景周要把以后的战事情况去信告知。年的银信,提及日军进犯广东、轰炸广州及各大城市的情况。1年的银信中写道:“台山被敌人侵占,损失惨重,所闻约计九千余万元,不知现下战情如何?”简短的话语,字里行间流露出海外华侨对家人的牵挂。
抗战时期,旅居海外的广大侨胞提出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而不力,不算爱国”的口号。江门籍华侨积极踊跃响应,创造出多种捐款名目,如一日捐、一月捐、新年捐等。此外,还有棉花捐、游艺捐、劳军捐、演戏捐、卖花捐、“一碗饭”捐、航空献机捐等。这些捐款都是通过侨汇或者银行汇入国内的。江门台山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其中旅美人数超过4万。纽约台山宁阳会馆是由旅居在美国纽约的先侨创立,是台山人在异国他乡的有力靠山。4年,纽约台山宁阳会馆在主席黄仁俊的倡导下,通过中国银行给广东战时儿童保育院捐款,用以救助战争中的孤儿;给中国慈善救济总会捐款,用以救助流离失所的难民;给军事委员会捐款,用以慰劳将士。展览中的一张张发黄的银行汇票,凝结了华侨的碧血丹心。
当年在为抗战捐款的众多海外乡亲中,成千上万收入微薄的劳苦大众几乎是倾尽全力,郑潮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郑潮炯是旅居南洋北婆罗洲的新会籍华侨。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依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抱定了为国家民族出力的决心。年新会沦陷,他的老父亲被日寇杀害,国仇家恨,更激发了他抗日救国的热情。他一边义卖瓜子,一边发动侨胞捐款。自年至年,郑潮炯走遍了南洋许多城镇,共筹集捐款18万元,悉数捐给“南侨总会”。0年,他和妻子把刚刚出生的儿子卖给山打根的一位华侨商人,得款80元,全部捐献出来。他“卖子救国”的壮举、“有国才有家”的豪言,轰动了南洋地区,成为广大华侨踊跃为祖国抗战捐款的榜样。中华民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馆特颁发给郑潮炯“义卖瓜子,得款救济祖国灾民”证明书。当时,国民政府侨委会为此特别嘉奖了郑潮炯。抗战结束后,郑潮炯再次背起背包义卖瓜子,筹款万元,寄给国内的孤儿院及伤兵院。
年,明沛给明礼的信,信中介绍了日军进犯广东的情况,提到广州与香港邮寄暂通,但外洋书信必迟滞。图片均由市博物馆提供
4见证移民史侨汇虽然历史短暂,但因为史料价值极为丰富,在历史、文化、经济、民俗等多个领域均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一封封侨汇记录了海外侨胞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大量侨汇中使用的字体、称呼、用词、句子、格式、上下落款等,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它代表了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书信形式和风格,集毛笔书法、硬笔书法和篆刻艺术于一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五邑侨汇包含了许多珍贵文献,如汇款票据、银信机构账簿、华侨捐款凭证、华侨投资凭证等。因五邑侨汇档案历经一百多年的天灾、战乱及人为遗失等历史沧桑的变化,目前国内完整保存下来的数量越来越少,非常珍贵。现在,这些漂洋过海、饱经风霜、留存至今的侨汇档案日益受到收藏家的追捧,身价渐涨。对侨汇的收藏和投资,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从内容上看,要选择那些史料价值丰富的侨汇。从时间上看,最好选择年之前的老侨汇,因为它们存世量少,增值稳定。从完整程度上看,一定要选择那些封面没有腐蚀、浸渍的侨汇,对品相一定认真把关。从艺术欣赏角度上看,选择那些书法精美的侨汇。因为在异国他乡谋生的华侨寄侨汇时,多是请有文化的人代笔,故侨汇保留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来源:《北京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ld/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