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保育园的一天

事件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6.html

智泉教育携手有缘人助益生命成长

选自可越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经常有家长问,如何安排孩子每天的生活。的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把孩子的两个生活弄清楚,一个是幼儿园(学校)的生活,一个是家庭生活。两者要互相补充,互相融合,才能很好地安排孩子整个的生活。

先知道孩子在学校里是怎样度过的。不仅包括上了什么课程,学了多少知识,还要知道吃了什么饭,玩了什么游戏……只有这样,才好安排在家里做什么。很简单,孩子中午在学校吃了鸡腿饭,晚上回家就不能再吃一次了;孩子在学校已经做了很多的习题,回家后如果还让孩子做题,肯定会有抵触情绪,效果也不会好。

除去十几个小时的睡眠、吃饭,上课,孩子每天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那么,在这个时间段内,又要安排游戏、阅读、兴趣、学习的事情,的确是很考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协调方法的。

先要明确的,是每个阶段的教育思想,简单点儿说,就是对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譬如,在幼儿园时期,如果是身体发育、性格养成、基本认知为主,那么,就不要给孩子很多“学习技能”的安排;同理,在小学的每个阶段,也要大致制定一个指导思想,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学习习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业余兴趣,什么时候要掌握那种技能,什么时候要取得某种成果……这些,都是需要深思熟虑,根据每个孩子的特征,特别定制的。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借鉴好的做法。下面,就让旅居日本多年的你可妈妈,可越女士,来为我们讲述日本保育员里的生活,以及她的感悟。

————————————————

可越:毕业于东京大学,双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任日中传播株式会社董事。在东京定居19年,孩子正在上保育园。

保育园里的一天

常看到国内的帖子写日本的保育园幼稚园要准备如何的大包小包。我觉得没有那么夸张。比国内要准备的东西也许多些,不过至少保育园层面,没那么多包包。各园不同,当然要准备的东西不同,我只简单地说下自己的经历。

每天早上需要给2岁孩子准备的是:尿片4枚(写好名字),换洗衣服3套(写好名字);毛巾2条(一条餐桌擦手用,一条厕所擦手用)、围嘴2条(午餐和间食用)、垃圾袋1个,装脏衣服用袋子1个。还有联络手册1份,每天需要和老师互动,简单地在50字之内写写孩子在家的情况。

每周一带到园里,周五带回家需要清洗的是:外出用帽子、午睡用床单、被罩、室内鞋。

这些东西,保育园的大多数日本妈妈和我一样,都是一个大袋子搞定。

当然也有需要家长缝制袋子、缝制被子的保育园,不过在市面上可以购买到替代品,没什么麻烦。

日本的保育园每半年有一周每天2——3个家长轮流与孩子们共度园内时光的活动,因此可以了解到孩子们每天的生活。

大概记录如下:

没有姥姥奶奶来日本协助育儿的情况下,我每天7点起床,做一顿丰盛的早餐,你可和爸爸7点半起床,8点10分吃饭,8点50分去保育园。

门口有园长热情而大声地问候“早上好!”——无论春夏秋冬,园长每天都是热情问早,其他班的老师也都能叫出你可的名字,边叫名字边问好,让人感觉亲切。潜移默化地,你可从不会说话到现在,也会大声“热情”问好了!

园门口先换室内鞋。换好的室外鞋由孩子自己放到鞋柜里,室内鞋也自己穿好。室内的楼梯走廊每天有专人清洗,干净整洁。这家小保育园建成三十多年了,很多室内设施不再崭新,却总是非常干净。耳渲目染,你可从2岁就能独立地帮妈妈用吸尘器吸尘,想是受了保育园每天的清晨打扫的影响。

二楼是2岁班的教室,教室门口是摆放各种用品的地方,2岁半的你可会把所有东西自己归位。垃圾袋挂好——每天孩子的尿片是需要装入垃圾袋自己带回家的。这是日本很有趣的地方,垃圾自己处理。衣服放到抽屉里、尿片放盒子里、2条毛巾各自挂好,围嘴装盒子里,然后你可会欢快地把联络日记交到老师手里。2岁半的小人能做这些事情,妈妈很欣慰。在园里,老师一直教孩子们独立收拾东西,自己穿脱衣服,孩子成长得快。

你可的老师是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女老师。年轻的中村老师,总是笑眯眯地,每天每个孩子到教室门口,她总是先蹲下问好,然后给孩子一个大力的拥抱。就是这样简单的动作,让父母们感觉温暖安心。中村老师年轻漂亮体型又好,我曾经以为她还没有结婚,可是一问,中村老师笑着说:“哪里啊。我的第4个孩子都比你可大呢!”我的惊讶和崇敬之情难以言表!

中年的田口老师,胖胖的,一问,也居然是3个孩子的妈妈。还有一位细谷老师,50开外,有两个已成家的孩子。

保育园里与孩子接触的老师都具有保育士资格,同时也是具有丰富带孩子经验的妈妈。我实在佩服这样有4个孩子的妈妈还能从从容容地每天快乐上班,同时也非常安心有这样的多子妈妈老师——她一定比你更懂孩子心理,更搞得定孩子!

9点15分是体操时间。全园的孩子聚集到二楼的大厅,一起做体操。日本的保育园体操不死板,准确地说是跳舞。跳的舞蹈呢,都是可爱而有趣的。比如你可喜欢的是那首“我爱吃拉面,呼噜呼噜——叉烧、海苔,大口吃肉……”所有的食物都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很有丰富的想象力。

年长班和年幼班一起活动,增进感情的同时,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小孩子模仿大孩子,其实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呢。我见到两位5岁的小姐姐对你可照顾有加,总拉着他的手做体操,还煞有其事地跑到我面前,嫩声嫩气地说:“你可有我们照顾,放心吧。”模样可爱至极。老师也鼓励大班孩子给小班孩子穿鞋等,锻炼孩子们的自主性,小人儿也超喜欢和姐姐们玩。

体操后孩子们每人一杯凉麦茶,9点半出去玩。老师笑哈哈地点名,像唱歌一样,答到的声音每天都换,“今天统一用汪汪声答到噢。”“今天是喵喵声噢!”孩子们笑着用这样的声音答到后,自己去取帽子和衣服,一个个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庭院里玩耍。

庭院里有沙地、三轮车、滑梯等,保育园的玩具已旧,但不影响孩子们开心的指数。保育园尽量每天都安排在户外玩耍晒太阳的时间,还常带孩子们去看看附近的电车什么的,老师们都像孩子一样,陪孩子一起笑闹,对孩子多是“哇!真棒啊!”的鼓励,场面很和谐。

午餐前洗手、换尿片、换衣服,程序井然有序。三位保育士之外,还有1到2位保育士助理,会在老师给孩子讲故事的时间,迅速收拾好东西,摆好饭菜。你可从1岁1个月入园开始,从没有用过塑料杯碗,一直用的是普通瓷杯瓷碗,掉在地上是会打碎的。我开始很吃惊,也看得战战兢兢,但老师说:“没关系的。打碎了不要紧,打碎了孩子们就知道珍惜了。”

每个月的菜单,会提前发到家长手里。每日饭菜,都在一楼的大厅里展示,旁边的小黑板上写着各种食材的产地。

午餐通常是一个前菜凉菜、一个主菜(或鱼或肉)、一份米饭、一个汤、饭后一份水果。日式面条、意大利面条、中式面条及面包等与米饭搭配,每两周不重样。对有鸡蛋及其他食物过敏的孩子,保育园还准备了特别菜单.

值得一提的是,每天午餐,保育士的老师们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吃饭。吃同样的饭菜,用同样大号的杯盘,有挑食的孩子,老师会观察,实在不吃的东西不勉强。但孩子们看老师吃得香甜的样子,往往会模仿,自己也吃得干干净净。你可就是这样。老师说1岁多的时候,你可常把不爱吃的蔬菜都扔到麦茶杯里,有时还把盘子整个扣在桌子上,但现在,小家伙基本上都吃光,“不太爱吃的菠菜汤也会嚼一嚼吞掉。特别可爱。”老师说。这样训练出来的你可晚上回家吃饭也基本自己吃,生龙活虎,姥姥每每非常开心:“这孩子吃饭太乖了!”其实是保育园功劳大大地。

午餐后收拾停当。12点到2点是午睡时间。窗帘拉上,小被子铺好,孩子们各上各的小床,睡不着的老师会背在身上,哄着入睡。午睡期间,老师们写联络日记,给家长们写孩子上午的活动状态,每天与家长互动。

午睡后,老师弹琴,孩子们唱歌。老师琴弹得好,孩子们也唱得可爱。2岁班几乎每隔一个月就有活动。比如10月份刚举办过全园运动会,12月又是孩子们的歌唱比赛和“戏剧表演赛”,有人说保育园只负责哄孩子,不负责教育孩子,其实保育园也在不断革新,为孩子创造更多更有趣的玩的环境。

下午3点,间食时间。通常一杯牛奶,几块饼干。或者一个饭团,一碗蔬菜汤。

3点半之后,是老师讲故事、看绘本,孩子们做游戏的时间。到了下午的老师们仍然精力充沛,讲故事形象生动,还常常让孩子们猜接下来的内容,孩子们被迷到自不必说,连家长们都不由自主地会被吸引住。

4点开始陆续有家长来接孩子,老师们会逐一地与家长聊几句孩子在保育园的表现,回家要拿的袋子(装着垃圾袋、脏衣服、联络手册等),一并带回家。

你可的这家保育园最晚到6点15分,也有不少保育园到晚上9点,方便职场妈妈。

你可的保育园一天通常如此。

日本保育园三宝:制度、方法、职业精神

我个人觉得,日本的保育园值得我们学的是三点。一是制度,二是快乐的教学方法,三是热爱的职业精神。

制度方面,都快可以说日本是个实现了均贫富等贵贱的国家了,政府鼓励多生孩子,不但体现在生孩子时给补助,生下后每个孩子每月都有补助,还有在公立保育园费用方面“工资高的家庭多交钱,工资少的家庭少交钱”,让孩子们能有相对公平的保育环境。

教学方法方面。保育园的老师们都是从小受到动漫熏陶长大的缘故吧,总感觉比国内对付孩子的方法更幽默,更可爱。唱着歌点名;唱着歌让孩子们自己穿鞋子,穿衣服;大孩子帮助小孩子;有秩序地进行一道道程序,让孩子们记住每个规矩,尽量让孩子们自理……2岁班,似乎老师们应该很忙乱地对付还类似小动物般的孩子们,但他们做得从容而快乐,教学方法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三个,也是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老师们都有热爱保育事业的职业精神。不一定日本所有的保育园老师都如此,但至少我遇到的老师,我观察到的保育园生活中,每天清晨园长笑脸问候,每天老师蹲下身子大力拥抱每个孩子,不管中国孩子、日本孩子、黑人孩子,同等对待,看不到老师焦头烂额的样子,很少老师生气斥责。孩子生病时虽有老师的忧虑,但都是冷静而平和的情绪。

我想,这样的职业精神与整体的社会环境有关。获得保育士资格的老师们,工资相当于白领阶层,没有各种保育费用等金钱瓜葛的纠结,老师们便显得纯真,教得心安。

保育园老师是否热爱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直接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情绪。3岁以前的孩子,看似什么都不懂,其实懂得太多了。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切身地感受到爱与不爱。每个小婴儿出生时都是满含恐惧与不安的,需要给他们爱的箱子里不断注满爱,不断地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孩子才会渐渐地情绪稳定,渐渐地开朗乐观不慌张。而保育园老师有个热爱与快乐的心境,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有时候想到国内的幼儿园,有个别老师,给送礼就好好对待这个孩子,不给钱不送礼的就冷眼相对。如此人格的老师,我们做家长的怎么敢把孩子交给他们呢?

我们所在的这个保育园里没有家长送礼物给老师的情况。老师们决不会收,家长也不需要送。

保育园是一个训练孩子规矩和社会属性的地方。很多国内的朋友认为,3岁以前不应该送到任何社会设施里,妈妈要上班,就让爷爷奶奶、保姆们带就好了。

我个人不赞成这样的想法。首先保育园设施齐备,都是针对乳幼儿的特殊设计,送保育园要比在家带孩子要安全许多;其次1岁多的孩子已开始懂得自理,懂得规律和规矩了。这时候培养孩子的社会属性,完全不早。让孩子们在有爱的集体里,与同龄的小朋友相处,与开心快乐又有方法的育儿专家们在一起,孩子们成长得最快。

同时,下班回家的妈妈会更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以我们家为例,从6点接回你可,到10点你可睡觉。这段时间,我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不谈任何工作,全心地陪你可吃饭、疯玩、笑闹,讲故事,做游戏,一起洗澡,上床讲故事,陪他一起睡觉……孩子在妈妈的爱中,充分地感知与感悟自己与家人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我也绝不赞成因为职业妈妈工作忙,索性把孩子送到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家寄养,几个月见不到一次。不是万不得已,我认为孩子一定要在父母身边,才能彼此感受到爱的成长。

日本的保育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一个月前我参加的一个日本女性媒体人会议,专门讲“日本的保育园问题”。讲师是日本综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翁百合女士,她作为专家亲自参与制定国家政策。到年6月为止的第一期“规制改革会议”中,安倍内阁的“一丁目的一番地”(重点之重点)包括能源问题、健康医疗、雇用、创业等,而保育问题成为其中最优先课题。

翁女士表示,政府改革是准备在5年之内改善保育园不足,实现“待入园儿童”为零的目标,但从专家和百姓妈妈们来看,“这样的速度太慢了!”职业女性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保育园为妈妈们提供相应举措解决这几年的问题。于是政府许诺争取将时间缩短到两年。

同时,东京都的保育士,预计到年为止约有2.2万人不足,这也需要增加保育士资格考试的次数以及增加保育士资格的宣传。

还有人利用政府针对保育园的福利政策和福利基金漏洞,以开保育园为名,获取私利。专家们呼吁公司化的私立保育园的审查过于严格,需手续从简。

更有很多妈妈们表示:“不需要政府居高临下地说什么保育园是福利,我们不需要福利,需要的是服务!”希望政府从根本上改变保育园的“身份”。

看来在日本,要满足所有妈妈和孩子们,皆大欢喜,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华德福教育、十二感官、工坊培训、艺术与游戏、精彩内容不断更新中..

*想加入家长;幼师群:进行更直接交流的朋友,可加丁鹏老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zz/7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