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那位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里的ldq
摄影:李春锋/李捷
年4月5日凌晨4:15分,清明节当日,中国远征军徐中平在新疆库尔勒市的家中逝世,享年97岁。
“清明时节送亲人。”徐老的女儿徐晓琳悲伤的感慨。
摄影:李春锋/李捷
姓名:徐中平出生日期:年3月15日去世日期:年4月5日原籍:湖北汉川生前居住地:新疆库尔勒市抗战简历:年11月,徐中平在重庆报名参军,后随部队抵达印度,编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第38师指挥部后勤,运输战需用品,年4月从缅甸回国。年11月随国民革命军汽车20团4连从云南曲靖到新疆。部队后来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年退休后在新疆库尔勒市孔雀河畔居住至逝世。
图片由徐老的家人提供
两个月前的2月8日,徐老收到了由关爱抗战老兵新疆志愿者申请、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捐赠的“关爱抗战老兵暖冬礼包”,徐老很欣喜,穿戴上礼包里的马甲、呢子大衣、以及帽子,手持抗战胜利73年纪念章,微笑着让女儿拍照,他还拜托女儿向捐赠方以及志愿者们表达谢意。
“关爱抗战老兵”无疑是一场是和生命赛跑的公益,四年前,我采访的生活在新疆的47位健在抗战老兵中,有20位是中国远征军,如今,健在的中国远征军只剩下4位,曾经生活在库尔勒的四位中国远征军已全部离世。
图片由徐老的家人提供
谁都知道,这个数字终将会变成零,无论在零之前,还是零之后,我希望,抗战老兵的故事能被传播,因为他们是国家的记忆。
“无论什么情况下,多读书总是好的”
这句话,徐老生前多次提及,而这句话对于我而言,也是受益终生。
年—年,日军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长达5年半的大轰炸期间,徐中平在重庆艰难求学,当时,收留徐中平求学的保育院院长齐笑尘对他们说的这番话,徐中平受益终生。
在任何年代,儿童少年都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从年开始,日军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实施无差别轰炸,很多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为了救助战争中流亡的儿童少年,位于重庆中山四路的求精中学成了川渝地区甚至全国难童保育工作的总基地。
截至年,中国抗战保育会共成立保育院61个,保教难童3万余人。
保育院里不仅免费养育战争中流亡的儿童少年,还义务教他们读书。
“那时候,我家穷的揭不开锅,父亲托人把我从武汉送进重庆一家保育院读书。”徐中平说,战争年代,能活着已是不易,还能吃饱肚子去读书,已是十分难得,徐中平特别珍惜这个机会。
然而,祥和的日子没过几天,日本飞机轰炸重庆,国民政府外迁,保育院也开始联系家长准备将院里的孩子送回家。徐中平不愿回家,躲在保育里。
“后来,父亲找了3天才找到我,但我跟他说我很想读书,父亲拗不过我,说想学就学吧。”徐中平说,“父亲走后,我又回到了保育院,当时的院长齐笑尘收留了一批战争中的流亡儿童少年,以及一些不愿回家的孩子,我是其中之一。”
后来,齐笑尘院长将孩子们带到重庆的一个县里,继续给他们上课。“院长一个人带我们全部的课程,包括英语,他教育我们要多读书,无论什么情况下,多读书总是好的。”
受到齐院长的影响,徐中平学习十分刻苦,一年的时间就学完了小学课程。当重庆时局稍稳定了,齐笑尘就鼓励学生报考重庆的一所中学,徐中平顺利考进了那所中学。
“院长送我进中学时说,时局动荡,学业定受此影响,如若不能继续读书,学得一技之长糊口很重要。”徐中平说,他牢记着人生启蒙老师的教诲。“动荡的年代,和院长一别,竟再也没有见过面。”徐中平遗憾地说道。
而后,徐中平为了糊口,在中学没学多久就辍学,进了重庆的一所汽车技工学校,学习一技之长。被日军击落的飞机上,有五六十个中国士兵
年下半年,中国驻印度的远征军缺员很多。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国民政府广泛动员学生参军。“那时,我还在重庆的汽车技工学校学习。因为日本飞机轰炸,学校不能正常上课,加上学校克扣学生的伙食费,学生开始罢课上街游行。我也跟着去了,结果被学校开除。”
徐中平说,他无处可去正找工作时,看见满大街张贴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知识青年从军通告》,通告上说,自愿从军的学生可以优待,两年服役期满后退伍,可以免试入学深造。
“打小日本报效祖国,期满后还可以继续学习,这是多好的事呀,我立刻报了名!”徐中平笑着说道。
摄影:李春锋/李捷
年11月,由于有在汽车技工学校学习的经历,短期培训后,徐中平被分到中国驻印军指挥部运输队。
徐中平是坐着美国的飞机经“驼峰”线到达印度的,穿越云南边境要经过驼峰日军军事禁区,说起“驼峰”线,徐中平感慨,当时通往印度的路全被日本人占领,远征军只能乘坐美国的运输机。战事吃紧,为了补充兵员,美国运输机每天不间断地运送人员和物资。而飞机颠簸翻越喜马拉雅山时又很危险,“我坐的那趟飞机运了一个连的兵,在飞机上,眼睁睁的看到旁边一架飞机被日本兵的炮弹击落,一架飞机上大概有五六十人,当时,坐在机舱里,我心里也不害怕,因为在战乱年代见过太多不幸。”徐中平说。
“到了印度,战士们身上都长满了虱子。”徐中平说,一到地方,他被分配到第38师。美国人就让所有中国士兵把衣服脱掉,进入澡堂洗澡,然后每人发了一个铁盒子,“里面有崭新的衬衣衬裤、袜子、皮鞋、军装,全都是美式的。”他说,士兵的军装是卡其布的,军官的是罗斯福呢子,他们脱下来的衣服全被烧掉了。
当时,徐中平年纪小个子也不高,被安排在美军指挥部的食堂打杂。食堂做饭的共有6个人,一个美国人,两个印度人,3个中国人。“美国人的伙食真是没得说。”他记得,很多食物中国士兵都没见过,有各式肉类、水果罐头,每天还有牛奶、面包、咖啡。Mynameisxuzhongping
徐中平所在的中国驻印军38师后来扩编为新一军,军长是孙立人。美国人在分配工作时,要挑选会说英语的中国军人。
“我和战友并排站着,一个美国军官用英语问我们‘Whatisyourname?’大伙听不懂,都愣愣地看着美国军官。可我学过一些英语,知道美国军官是在问我们叫什么名字,当他走到我面前时,我大声用英语说‘Mynameisxuzhongping’。
那个美国军官惊讶地看着我,打量着我,然后跟身边的人叽里呱啦说了些什么,我就被分到了指挥部的后勤。”徐中平叹息着说,是一句英语改变了他的命运。
因是后勤运输部队,徐中平多次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惭愧啊!惭愧,我没能上战场(亲自)杀敌”。在获得了一系列纪念章以及勋章之后,徐老也多次感慨,“惭愧啊,好多人都没有回来”。
虽然上不了前线,可做好后勤工作也是报效祖国的一种方式。
“在指挥部后勤期间,通过与军官、后勤队长接触,很快我就能与他们用英语交流。”徐中平说,他会说英语的消息传开后,一个驻印美国女兵还给他写信。他们俩互有好感,并一直通过书信交流。
“战争结束时,美国女孩想让我跟她一起回美国,但我舍不下家里的老母亲。”徐中平说,最终,美国女孩回国,俩人天各一方。徐中平也将这段单纯美好的情感放在心里封存至今,这段感情也成为他远征之旅中最温馨的回忆。
直到年在哈密七角井,装信的箱子被偷了,里面有美国军服等有关远征军那段经历的所有东西。“真是太可惜了!”徐中平说。
虽然没有亲自到战场,但徐中平仍从各个渠道了解了那些惨烈的战争。滇西缅北战役、腾冲战役、密支那战役……“我见过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员,都血淋淋的”。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里的活雕像
而走过了惨烈的战争年代,现在人到暮年,令徐中平感到特别骄傲的是,自己的形象还被雕刻在了“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里,祭奠那一段峥嵘岁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为纪念中国远征军,在云南省龙陵县松山抗战遗址,松山曾是中国远征军惨烈战斗过的地方,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了座单体雕塑,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其中有28座是以仍健在的远征军老兵为原型雕刻的,徐中平便是其中之一。
年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日。这天,远在云南龙陵县松山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揭幕,在惨烈战争中牺牲的英雄雕塑前,徐中平的小女儿徐义替他洒下巴州地产酒祭奠英灵。
徐中平没能去揭幕现场,这让他感到遗憾,他说,“我很想当场为牺牲的战友们敬军礼,但因为心脏不好,只好派小女儿做了代表。”
女儿找到了父亲的雕塑,脸部是徐中平现在的样子,穿着远征军时的美式军大衣,虽然让人有点时间错位的感觉,但这足以让徐中平激动。
徐中平说,不在乎雕塑群里是否有自己,他在意的是雕塑群的建立,说明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还能再被人记起,因为历史原因,曾经,他不愿向人提起那段远征军经历。
年,徐中平曾收到有关方面的约请,可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役胜利70周年阅兵式,但无奈身材状况不佳,无法远行。
如今,徐老已归队,他为后人留下了他的奖章和勋章,那些是老兵身前最珍爱的宝贝,其中蕴含着的这个国家和社会对抗战老兵的敬意和肯定,让老人体会到了久违的尊严。
摄影:李春锋/李捷
徐老的女儿徐义说,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和社会民间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远征军的历史,父亲的心扉也被渐渐打开,比起给待遇和物质来说,这份尊重和认可更能让父亲感到舒心。
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郁郁寡欢,志愿者的慰问令老父感到宽慰,尤其是去年9月,摄影师李春锋和李捷,以及两位关爱抗战老兵新疆志愿者来到家里,为父亲拍照,陪父亲聊天,父亲特别开心,还跟大家分享他的生活趣事。
摄影:李春锋/李捷
得知徐老离世,远在浙江的摄影师李春锋数次落泪,相机里,老兵的音容笑貌还在,他一直记得,徐老颤颤巍巍的写下“祖国好”之后,还面对镜头行了一个军礼,那苍老的,满是皱纹的臂膀,在祖国满目疮痍之前,义无反顾的支撑起她的脊梁。
曾经是,永远都是。
作者:李萍,新疆人,记者
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ckzl/7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