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早期照顾政策框架构建基于资源平

儿童早期照顾对个体、家庭和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探索、制定并实施了成熟的儿童早期照顾政策。我国的政策实践相对落后,年以来经历了“建构-解构-部分重构”的变迁过程,当前处于政策体系重构期。儿童早期照顾已经与城乡协调发展、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家务劳动分工、代际资源分配、人口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重要的政策关切。国家和政府需要改变其在儿童早期照顾中的边缘角色,出台完备的政策体系,合理界定不同社会主体的照顾角色和责任分担机制。儿童早期照顾政策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缓解照顾资源总量不足,二是实现照顾资源的合理分配,应对不平衡问题。

国内相关文献对儿童照顾问题虽多有涉及,但缺乏基于政策伦理的系统阐述。本文将立足该领域的社会不平等,以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作为政策伦理依据,利用政策网络分析理论和图尔敏结构模型进行政策分析,提出契合中国现实、兼顾多主体权益的儿童早期照顾政策框架。

1

现实提炼:从社会问题到政策议题

中国儿童早期照顾领域存在的不平等现象,随着“照顾赤字”现象的加重,这些社会问题逐步进入公共政策的视野,正在转化为政策议题。

一是照顾责任公私分担失衡。目前我国政府对儿童照顾责任的分担非常有限。家庭面临着儿童照顾压力大、照顾成本高的困境,这些问题已经对家庭经济功能、养老功能和生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照顾资源分布失衡。儿童早期照顾资源包括家庭内部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祖辈照顾资源等)和家庭外部资源(医疗服务资源、学前教育托育机构等)。这些资源在家庭之间、地区之间均存在严重的分布失衡。主要表现在照顾资源的家庭分布失衡、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的城乡差异、儿童早期教育托育机构供给不足且空间分布失衡,这使得弱势家庭儿童在生命早期就面临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等方面的严重不平等。三是儿童早期照顾家庭内部分工不合理,主要涉及儿童照顾责任女性化非常突出,男性对儿童照顾的时间投入相对较少和对非自愿型祖辈照顾者的代际资源剥夺。

根据儿童早期照顾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可以提炼出三类政策议题:一是儿童照顾责任公私分担失衡导致的家庭和女性发展问题,二是儿童照顾资源分布失衡导致的儿童权利不平等,三是家庭内照顾劳动性别分工和代际分工不合理导致的性别权利不平等和代际资源剥夺。下文将针对这些政策议题进行政策分析,并提出政策方案。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2

政策伦理基础:基于资源平等理论的视角

解决儿童早期照顾领域存在的不平等问题,需要坚实的伦理依据。“平等”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理念之一。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契合了这一观点,该理论把政府对公民平等的关切视为政治社会“至上的美德”。所谓平等的关切就是政府要尽其所能为成员提供某种形式的物质平等,即“资源平等”。

(一)资源平等理论的主要论点

1.理论体系的两大原则:重要平等性原则和具体责任原则

首先是重要性平等原则。是指让每个社会成员获得成功具有同等的客观重要性。其次是具体责任原则,虽然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重要的,但每个人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两大原则可用于调节儿童照顾相关主体的福利供给。

2.资源类型划分:人格资源与非人格资源

非人格资源指“货币、房屋、土地等可以被分配或转让的财富”。人格资源是人格品质的一部分。人格品质的第一重内涵是广义上的个人人格,如性情、信念、偏好、兴趣、抱负、人生观等;第二重内涵是决定个人起点资源的部分,包括他的生理能力、精神能力等。

3.资源分配目标:“敏于抱负”和“钝于禀赋”

“敏于抱负”指个体有权自主选择抱负、偏好、是否承担风险以及选择何种形式的生活。“钝于禀赋”指如果个人由于无可选择的原因在生理、精神等人格资源方面处于弱势,社会应该予以调节或补偿,不能任由这些因素影响个人的最终成就和命运。根据该原则,儿童早期照顾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干预起点不平等和在此过程中由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平等。

(二)资源平等理论在儿童照顾领域的应用

资源平等理论所解释的平等事件具有历时性和动态性,无论当前社会的公正程度如何,均可按照资源平等理论提出的原则进行调适。同时,该理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jj/7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