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孙庄村大山深处的ldquo红色

白癜风的危害 http://www.csxsl.com/m/

来源:《石家庄日报》记者杨惠玲侯福顺王会良/图

年7月,来自延安、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的个孩子来到井陉县孙庄,在“华北育才小学”学习和生活了三个月,后迁往行唐。年7月,他们走进新中国的首都北京。现在,孙庄仍然保留着“华北育才小学”的学校旧址。当年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孩子们,也没有忘记孙庄,多次回来看望他们的“第二故乡”。

“华北育才小学”的前身

年,全面抗战爆发,陕甘宁边区的大批干部奔赴前线作战,他们的子女留在后方无人照管,为了照顾这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党中央决定创办收留干部子弟和烈士遗孤的学校。年3月1日,徐特立提议在鲁迅师范学校附设干部子弟小学班,得到中华苏维埃政府批准。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创办了延安干部子弟学校,徐特立成为首任校长。

年4月,边区教育厅决定将延安干部子弟学校与延安完小合并,并改名为“延安鲁迅小学”,属边区教育厅直属学校。年8月、9月,由于日军飞机经常侵扰延安,鲁小与边区中学合并,成为边区中学小学部。

年2月,边区中学小学部搬到安塞白家坪单独建校,并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简称“延安保小”。宋庆龄、何香凝等爱国人士发起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给保小的同学送来了棉衣、棉帽、棉鞋等物资。

年7月1日,华北局决定将“延安保小”、晋察冀边区的光明小学、晋冀鲁豫边区的邯郸行知学校三校合并,在井陉孙庄成立了“华北育才小学”。年7月,“华北育才小学”随党中央迁入北京,改名为“北京育才小学”。

个孩子来到孙庄

75岁的高学忠老人当年只有6岁,他回忆了那时的情景:年7月,孩子们坐汽车来到孙庄,“好几辆汽车把他们拉到村里,那时我是第一次见到汽车。”高学忠说,这些孩子都比他年龄大,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十五六岁。“那些孩子都穿着军装式样的衣服,言语行动都很有规矩。”后来,他们被分别安排到孙庄的村民家中,开始了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

李铁映、伍绍祖、栗前明、刘瑞生、卢伯英、潘江汉等,当年都是华北育才小学的学生。孙庄还保留着“华北育才小学”的一处“教室”。这是一处古旧院落,原是大户人家,有正房五间,中间的三间是打通的,用作教室,是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学校所用的房屋都是民居,一处民居不能满足那么多孩子学习,因此学校的课堂被分散成多处。

高学忠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些孩子都是当时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他们分别来自延安的保育院小学、晋冀鲁豫边区的邯郸行知学校、晋察冀边区的光明小学。年中共中央总部来到西柏坡,孩子们也随之来到孙庄的“华北育才小学”就读。

把最好的房子给学生住

高学忠回忆,村民们把最好的房屋腾出来给孩子们住,把好东西拿出来给孩子们吃。村里设了警报器,警报声一响,就是开饭时间到了。好几百个学生一起吃饭,十几个人围成一个圈,菜用大脸盆盛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场面很壮观。“学生吃饭就在我家门前的空地上,一个课堂在我家西边不远的地方。”高学忠说,那时学生们经常吃的是馒头和粉条菜。“虽然我们经常见面,但没有在一起玩过。因为他们都是集体活动,有严格的纪律,我们没有机会一起玩耍。”

孩子们每天都做早操,没有操场,他们就在打麦场上做操。不上课的时候,他们还到宽阔的空地上去做游戏、到村边的河滩里去捞鱼捉蝌蚪,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师生们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教师和学生组织活动,给村民们表演节目,回报村民们的帮助。“节目的内容很丰富,有他们自己编演的小剧目,还有秧歌,他们的秧歌扭得很好,村民们都爱看。”高学忠高兴地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讲述孩子们当年在街里表演的情景。

与村民建立深厚感情

有一件事,高学忠记忆犹新。当年华北育才小学里有一位叫刘容的老师,和丈夫一起住在一位村民的家中。当时刘容怀着身孕,女房东对她照顾得细致入微,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刘容生孩子的时候,女房东更是精心照顾她坐月子。刘容内心特别感激,便主动要求和这家的女房东结成了干姐妹。

79岁的高兵山老人说,现在的村卫生所就是当年“华北育才小学”的食堂,当时旁边有一口古井,是食堂做饭取水的地方。“我们家有一亩多菜地,种着很多蔬菜,每次摘下豆角来,我都卖给育才小学的食堂。”高兵山每次将豆角送到食堂后,食堂的负责人会给他写一张收条,他拿着这张收条到管财务的地方去结账。“食堂的管理员每次给我写了收条后,他都要签上一个‘王’字。”高兵山对这个王同志印象很深刻,因为每次收下他的豆角后,王同志都夸赞他的豆角质量好。

高兵山回忆,不少村民都把自种的菜和粮食卖到学校的食堂,因此学校的食堂里总有充足的食物供应,保证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始终惦念“第二故乡”

“华北育才小学”的孩子们与孙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走的时候,村民们都依依不舍,村民们都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都把孙庄当成了“第二故乡”。

“华北育才小学”在孙庄留驻三个月后,在校长郭林的带领下迁往行唐。年10月底,因敌军偷袭西柏坡,学校又转移到灵寿深山区,此后又返回行唐原址。

年7月,“华北育才小学”随党中央迁入北京后,改名为“北京育才小学”。

几十年后,当年在“华北育才小学”学习的孩子们都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他们中的许多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很多人成为了不同行业的专家教授,但他们仍然没有忘记孙庄,多次回到孙庄“探亲”。年9月,“华北育才小学”的老校友分别从当年的“延安保小”“光明小学”“行知学校”三所学校出发,重走当年行军路线,最后在孙庄会师,为乡亲们奉上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年,当年学生中的80多人一同回到了孙庄,寻找当年给予他们温暖的老房东,看望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还请村里的老人们在附近的工厂食堂欢聚一堂。

高学忠老人说,年的那次回访,还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当年在这里学习的王光若这时已经70多岁了,他要寻找当年的老房东高甲三。“他问一位村民,这位村民不知道,就给我打了电话。那时,高甲三和他的老伴都已经去世了,我领着王光若找到了高甲三的侄女。”找到高甲三的侄女后,王光若要求看一看高甲三的遗像,并要求把遗像复制带到北京去。王光若把遗像带回北京的家中,他的老伴一看,高甲三正是她的亲舅舅。“王光若没有想到,自己当年的老房东,竟然是自己爱人的亲戚,这真是一段巧缘啊!”

因为“华北育才小学”的入驻,使得井陉孙庄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成为了一个“红色摇篮”,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zz/655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