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杂记发展适宜性实践学前教育活动的
第二章发展适宜性实践中的教育学
章节概要
在本章中,在发展适宜性的框架下,描述了教与学的基本原理。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具备3方面的知识∶(1)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知识;(2)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3)有关有效教学策略的知识。有效教学的这3个方面会影响到活动与常规、材料投放、物质环境、班级管理、家长参与和评价过程。
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某些原则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这些原则包括∶儿童的发展是全面的整体发展;儿童的发展遵循有序的进程;儿童的发展速率不一。此外,当儿童有安全感时,学习效果最好。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通过身体感受、社会交往和反思进行学习,他们的学习动力来自不断地应对挑战并获得成功。尽管儿童的学习历程各有特色,但是所有儿童都会通过游戏进行学习。
教学内容一般是基于学习标准制定的,从地方到国家都有相应的学习标准。这些学习标准阐明了儿童在接受教育之后应知应会的内容。
由于儿童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所以支持儿童学习的教学策略也应随之而变。5种常用的策略包括∶确保儿童的感官参与;进行任务分析;环环相扣与渐进精确;鹰架;指导性练习与反复练习。这些教学策略会影响活动设计及教师向儿童呈现任务的方式。用于支持儿童学习的言语策略包括邀请行为反思,释义反思,示范与演示,有效表扬,告诉、解释与知会,行动示意,挑战和提问。当教师意在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和自主发现时,沉默也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特定的情境下,某些教学策略的效果会优于其他教学策略。教师采用什么教学策略,取决于儿童处在学习周期的哪个具体阶段。学习周期始于感知,经过探索、习得、练习,最后达到概括阶段。在最后一个阶段,儿童通常会感知到新的事物,由此又开始一个新的学习周期。
至此,我们对早期教育的教与学已有更多认识,可以开始为支持儿童的学习而设计和实施活动了。这一过程的第一步是为儿童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小组活动,这正是第三章所要讨论的话题。
摘录与思考
关于教育学的知识基础
在章节中提到,要有专业基础,才能进行有效教学。教与学的专业知识基础包括三个方面: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学科领域知识;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离不开认识儿童的特点,了解教师需要教什么,最后是如何教的问题。在本章节中,主要围绕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这些基本维度进行探讨。
当下,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这三项内容都是及其重要的,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提升,做好准备将三项内容的知识融合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对于很多年轻教师来说,对于这三项内容的掌握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提升,特别是有效的教学策略,需要不断在实践中积累和提升。在本章中,对于这三项内容有着一下详细的描述,相信您在阅读以后会有全新的收获和思考。
关于当儿童有安全感时,学习效果最好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被视作为低级别需求,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高级需求。当一个孩子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环境中或者说这种环境被孩子认为是不安全的,他就很难实现高级别的需求,有效适宜的学习就无从谈起。对于孩子来说,当他来到幼儿园以后,最重要的是心理上面的安全(通常情况下,幼儿园的物理环境是较为安全的场所),教师、保育员以及其他的教职工对于儿童的态度以及状态,决定着孩子的主观感受。为此,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温暖的、有积极回应的陪伴,让儿童感受对他的喜爱,被接纳和被重视。当孩子处于一种安全的心理和物理的班级中以后,孩子就会更加学习会更加专注和投入,同时也更为有效。
神经科学家指出,儿童对照护人强烈积极的情感依恋有助于避免大脑皮层分泌过多的皮质醇,从而保护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促进各种学习行为的产生。安全的物质环境也有助于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促进大脑发育。
关于鹰架与最近发展区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概念。“鹰架”是指为儿童的学习提供外在的支持,然后逐渐去除这些外在支持的过程。“最近发展区”具体是某些工作,儿童有能力独立完成;某些儿童需要与他人合作,得到同伴或成人的支持才能完成,二者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鹰架过程中,原有的任务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有了外在的支持,儿童对于任务的参与变得较为容易。当儿童在达成目标的工程中,所能担负的责任日渐增加时,这种外在支持将逐渐减少。在儿童的学习中,只是简单地给予儿童多种经验,并不足以促进儿童的最近发展,需要为儿童提供必要的协助,促进儿童的学习进入一个新阶段。为了取得这种学习成效,教师可以采用鹰架教学策略,使用一种或者多种教学策略,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持,然后,随着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逐渐增强,教师渐渐地去除原先提供的支持。
促进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鹰架教学策略的使用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最重要的需要我们根据儿童的具体发展情况和差异,灵活的采用多样化的学习和支持策略,促进儿童有效学习。
关于行动示意
行动示意这个术语,相信很多伙伴和我一样是第一次遇见。其实,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我们每天都会用到。行动示意通常是以动词开始的简短祈使句,其作用在于示意儿童“做”某件事。比如“来这边”“看这里”“打开看看”“猜猜里面要什么”等等,这些简短的指令都称为行动示意。行动示意最大的的作用在于让教师了解儿童的能力。比如:数到10,当孩子在数数的时候,教师就会知道孩子会不会数,哪里用问题。通过行动示意,教师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可以为孩子提供具体的经验和信息,以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关于学习周期与融合:适应儿童个体需要
学习周期是指儿童从对事物的初步感知到能有效地自主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根据不同情境,儿童的学习周期上的进步可能需要数天、数月,乃至数年。学期周期包括五个阶段:感知、探索、习得、联系和概括,各个阶段相辅相成。
融合:适应儿童个体需要。主要内容是,对于某些概念,儿童可能处于感知或探索的阶段,但对于其他一些概念则可能已经处于习得、练习或概括阶段。同理,我们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的时候,切记每名幼儿在学习周期上可能处在不同的阶段,会对不同的事项感兴趣。为了适应幼儿在学习上的差异性,教师的计划和教学必须具有灵活性,充分考虑学习周期的五个不同阶段,为儿童提供内容广泛的开放性活动,在学习周期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具体大家可以看书本中P页,表2-12。
最后,书中P页中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一点思考:教师走进超市,对孩子们说:“大家好,我是区域经理。你们盘点过超市里的商品吗?这个超市里的一项工作是清点货架上的商品,另外一项工作是核查每样商品上面的价格标签。谁愿意来为这些商品制作标签?有了这些信息以后,儿童的游戏活动由开始了,他们对于可以扮演的角色有更广泛的认识。”
这段话的初始意思是告诉我们,在幼儿园中,大多数的信息都是在幼儿需要才介绍给他们的,当幼儿表现出想要了解某件事情的时候,教师就顺水推舟的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他们。
在这里,我想探讨的是关于商品标签这个问题。在某一个阶段,我们这里的每一周幼儿园的班级都会有超市这一类的游戏,曾几何时,我们的超市内的商品也不全有标签的。后来有一个阶段,通过学习,分享到了标签,以及区域内各种物品取放的标记,然后一夜间,各所幼儿园的超市游戏,区域材料上面都有了标签和标记,为了区分年龄段的差异,老师们通过研究等活动,从儿童的视角为孩子们设计好了所谓的他们需要的,能看懂的标签和标记。在极端的时间内,让我们看到了区域的变化,有了一个结果。
要“过程”还是要“结果”,每个班级的区域都需要有标记或者标签吗?或者说我们要一下子把这些标签完成吗?如果是这样,孩子的学习过程在哪里?孩子的主体性体现在哪里?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更为深刻的问题,在这里不便深入探讨。希望大家在阅读以后给自己一个思考和思辨的过程。
其实孩子的成长,或者具体的区域内容的建设和深入,都需要一个持续变化和建构的过程,要看到不完整,不完美和改变,我们需要在行动中,促进区域的变化,孩子经验和能力的提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0.0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xunbuy.com/zzzz/8397.html